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有效导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新鲜感强,好奇心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眼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爱好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总结和探索出独具个人风格特色的导入艺术,并将其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促使自身的导入艺术得以不断增强,以此来不断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增强,使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得以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导入;有效性
根据课改新要求,为积极响应号召,全国各地小学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整改。许多小学数学老师运用课堂导入技巧来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为学生快速适应课堂节奏及时“收心”,迅速让学生从课外回到课堂内。并且,好的导入奠定了学生整堂课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有效性及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1、游戏导入法
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喜欢有趣的事物,因此,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要运用多种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使用游戏导入的方式,通过创设游戏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于参与,并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去思考数学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态度。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游戏导入的方法。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利用纸板、圆规等物体做出一个圆板,并利用尺子等物体测量出圆板的周长和直径。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对学生说道:“现在,我随机选择一个学生,你们将你们测量到的圆板的直径或者周长的其中一个数据告诉我,我可以很快地告诉你们另一个数据!看看我说的准不准!”然后再随机选择学生参与游戏。游戏过后,学生纷纷感到不可思议,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引起学生对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出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新课教学效果。
2、直观导入方法
直观导入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借助直观的图片或者是实物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学生身边的直观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导入教学,确保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之下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只有在直观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相关的抽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画或者视频直观展示真实的鸡兔同笼场景,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看到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数据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探究得出鸡和兔子各有几只。通过这样的直观导入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学习场景中,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進行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讲个小故事导入新课
听故事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不仅是因为故事有趣,还因为小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少,他们通常会通过故事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也就是说,听故事其实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一种有效工具。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种学习情态,在教授新课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一个简短、生动的小故事来导入教学,往往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比如,要教学生“长度单位”了,我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白兔要过生日了,兔妈妈为了给孩子一件礼物,就要给他做新衣服,兔妈妈用手量了量尺寸,“嗯,一共是6拃长”。于是,她就到河马阿姨开的裁缝店去,让河马阿姨给小白兔做衣服。河马阿姨问,“要做多大的衣服啊?”白兔妈妈回答,“做6拃长的”过了几天,白兔妈妈把新衣服拿回家,给小白兔穿在身上,“啊,这衣服也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啊,河马阿姨的手大,白兔妈妈的手小——都是6拃,可长度可就差得太多了。
“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这样一个童话式的小故事,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引导学生思维向“长度单位”上转。
4、温故知新导入法
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教师往往会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涉及导入的内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新的内容,从而降低学生对于新学习的内容的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搭建新旧知识整体体系。
中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与课程安排上有着较为缜密的关联性,教师应当从大局出发、纵观整体,将每一节独立课程有效联系在一起,为每堂课知识点、内容、结构等搭起桥梁。教师在正式讲授新的知识点之前,可以运用以往学过的旧知识来设置课堂提问,在对知识进行温习的同时,激发学生踊跃回答、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借助其与新课之间的微妙联系来引出新的数学知识概念与知识点,减少学生因为接受新课程而造成的学习压力,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5、巧设疑问导入
小学生最喜欢主动探究新事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新鲜和有趣,从而勾起学生心底最强烈的好奇心,奠定课堂良好氛围。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出示图片并巧设疑问来导入新课。我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上6个小朋友依次排成一行,正中间的小朋友前方1米处放着一颗球。第二张图片上6个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圆的正中间放着一颗球。这时,我提出问题:如果所有小学生都去抢那颗球,这两种比赛方式哪种更公平?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就被充分调动了。这样,我通过图片加设疑来进行新课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了学生心中的好胜因子,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了问题上来,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有益的活动。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对新授课的内容是陌生的,其学习情感和思维很难直接进入高效的状态,如果我们直接展开主体教学,教学效率是不太容易保障的。在教授新课前,我们可以安排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把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思维引到特定方向上——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取向和思维特征,比较常用且有效的导入方法有,多媒体情境法、讲故事法、趣味游戏法等等。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导入;有效性
根据课改新要求,为积极响应号召,全国各地小学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整改。许多小学数学老师运用课堂导入技巧来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为学生快速适应课堂节奏及时“收心”,迅速让学生从课外回到课堂内。并且,好的导入奠定了学生整堂课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有效性及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1、游戏导入法
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喜欢有趣的事物,因此,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要运用多种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使用游戏导入的方式,通过创设游戏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于参与,并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去思考数学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态度。
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游戏导入的方法。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利用纸板、圆规等物体做出一个圆板,并利用尺子等物体测量出圆板的周长和直径。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对学生说道:“现在,我随机选择一个学生,你们将你们测量到的圆板的直径或者周长的其中一个数据告诉我,我可以很快地告诉你们另一个数据!看看我说的准不准!”然后再随机选择学生参与游戏。游戏过后,学生纷纷感到不可思议,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思考从刚才的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引起学生对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出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新课教学效果。
2、直观导入方法
直观导入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借助直观的图片或者是实物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学生身边的直观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导入教学,确保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之下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只有在直观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相关的抽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画或者视频直观展示真实的鸡兔同笼场景,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看到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数据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探究得出鸡和兔子各有几只。通过这样的直观导入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学习场景中,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進行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讲个小故事导入新课
听故事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不仅是因为故事有趣,还因为小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少,他们通常会通过故事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也就是说,听故事其实是他们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一种有效工具。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种学习情态,在教授新课前,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一个简短、生动的小故事来导入教学,往往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比如,要教学生“长度单位”了,我就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白兔要过生日了,兔妈妈为了给孩子一件礼物,就要给他做新衣服,兔妈妈用手量了量尺寸,“嗯,一共是6拃长”。于是,她就到河马阿姨开的裁缝店去,让河马阿姨给小白兔做衣服。河马阿姨问,“要做多大的衣服啊?”白兔妈妈回答,“做6拃长的”过了几天,白兔妈妈把新衣服拿回家,给小白兔穿在身上,“啊,这衣服也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啊,河马阿姨的手大,白兔妈妈的手小——都是6拃,可长度可就差得太多了。
“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这样一个童话式的小故事,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又引导学生思维向“长度单位”上转。
4、温故知新导入法
在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时,教师往往会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涉及导入的内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出新的内容,从而降低学生对于新学习的内容的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搭建新旧知识整体体系。
中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与课程安排上有着较为缜密的关联性,教师应当从大局出发、纵观整体,将每一节独立课程有效联系在一起,为每堂课知识点、内容、结构等搭起桥梁。教师在正式讲授新的知识点之前,可以运用以往学过的旧知识来设置课堂提问,在对知识进行温习的同时,激发学生踊跃回答、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借助其与新课之间的微妙联系来引出新的数学知识概念与知识点,减少学生因为接受新课程而造成的学习压力,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5、巧设疑问导入
小学生最喜欢主动探究新事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设置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新鲜和有趣,从而勾起学生心底最强烈的好奇心,奠定课堂良好氛围。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我就通过出示图片并巧设疑问来导入新课。我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上6个小朋友依次排成一行,正中间的小朋友前方1米处放着一颗球。第二张图片上6个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圆的正中间放着一颗球。这时,我提出问题:如果所有小学生都去抢那颗球,这两种比赛方式哪种更公平?如此一来,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就被充分调动了。这样,我通过图片加设疑来进行新课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了学生心中的好胜因子,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了问题上来,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有益的活动。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对新授课的内容是陌生的,其学习情感和思维很难直接进入高效的状态,如果我们直接展开主体教学,教学效率是不太容易保障的。在教授新课前,我们可以安排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把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思维引到特定方向上——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取向和思维特征,比较常用且有效的导入方法有,多媒体情境法、讲故事法、趣味游戏法等等。
- 【发布时间】2020/5/9 19:51:36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