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科学合理运用其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这样就能保证其在适度、适当、适时原则下发挥巨大作用,实现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有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教学媒体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多种用于教学的电器化教学设备设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目前,“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成为了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选工具。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求知兴趣
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大脑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多,有动物的,如蜻艇、蝴蝶、蜜蜂;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花朵;还有建筑物,等等。通过信息技术呈现,让学生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且贴近生活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信息技术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教育手段带来的视听体验,从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乐意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与教师配合,发挥出学习主体性。
二、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传统教学,知识呈现方式,不外乎就是黑板写或教师口头讲,前者是静态的,不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后者是瞬时的,时间短,稍不注意就从学生听觉中滑过。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途径同时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下获取知识,实现了更快更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巧用信息技术呈现,就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着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直观的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而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播放“大角和小角”的flash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听“大角”和“小角”的对话,从而自然明白了这一道理。通过这样动态的显示,不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还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接收进度,让学生体验到了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快乐感。
三、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高耗低效,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手段支撑,只能靠口头宣讲,一些重难点知识,不能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深刻领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在科技改变教育的今天,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就显得轻而易举。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巧用信息技术,就会收到良好效果。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依学情施教的首要要求就是我们必须要针对这一特点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出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变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的效果,这样就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们在引导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时,如果让学生单凭想去理解是很抽象的,难度也大。这时,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两个长方体当长相等时,或当宽相等时,或当高相等时,它们的体积分别有什么变化,从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其长、宽、高均有关系,自然的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长×宽×高。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加深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受到了利用工具学习的成功感。
四、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搭建练习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作业实践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是实践平台。传统教学,由于没有良好的呈现工具,只能靠教师手抄练习题目到黑板上,让学生再抄一次进行作业实践,这样教学,不仅费时耗力,而且效率低,出错率大,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将新知识转化为知识结构,更不能形成应用能力。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练习时,不仅有了直接呈现平台,还可以让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内容新颖,通过图文并茂的呈现,使学生一看就情趣盎然,在做题时也就特别的仔细认真。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控制性和交互性,还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明确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而信息技术这时候的针对性呈现练习作业,就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补缺”,促进知识的形成,强化了能力的提高训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改变教育的实效性,感受到了利用先进工具辅助教育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这种担当,能积极运用科技产生来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君子善假于物也”积极意义,形成借助工具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不宜一味使用,应讲究一个适度、适当、适时的一个运用原则,才能使信息技术强大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高效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磊,信息技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有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教学媒体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多种用于教学的电器化教学设备设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目前,“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成为了我们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选工具。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其求知兴趣
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清晰地显示出被观察对象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大脑提供各类感知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图形涉及的范围很多,有动物的,如蜻艇、蝴蝶、蜜蜂;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花朵;还有建筑物,等等。通过信息技术呈现,让学生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且贴近生活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信息技术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现代教育手段带来的视听体验,从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乐意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与教师配合,发挥出学习主体性。
二、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传统教学,知识呈现方式,不外乎就是黑板写或教师口头讲,前者是静态的,不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后者是瞬时的,时间短,稍不注意就从学生听觉中滑过。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途径同时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下获取知识,实现了更快更好的效果。教学中,我们巧用信息技术呈现,就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着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直观的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而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播放“大角和小角”的flash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听“大角”和“小角”的对话,从而自然明白了这一道理。通过这样动态的显示,不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还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接收进度,让学生体验到了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快乐感。
三、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高耗低效,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手段支撑,只能靠口头宣讲,一些重难点知识,不能通过口头讲解,让学生深刻领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在科技改变教育的今天,要突破教学重难点,就显得轻而易举。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巧用信息技术,就会收到良好效果。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依学情施教的首要要求就是我们必须要针对这一特点进行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出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变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的效果,这样就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们在引导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时,如果让学生单凭想去理解是很抽象的,难度也大。这时,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两个长方体当长相等时,或当宽相等时,或当高相等时,它们的体积分别有什么变化,从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其长、宽、高均有关系,自然的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长×宽×高。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加深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受到了利用工具学习的成功感。
四、巧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搭建练习平台,让学生更好地作业实践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是实践平台。传统教学,由于没有良好的呈现工具,只能靠教师手抄练习题目到黑板上,让学生再抄一次进行作业实践,这样教学,不仅费时耗力,而且效率低,出错率大,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将新知识转化为知识结构,更不能形成应用能力。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练习时,不仅有了直接呈现平台,还可以让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内容新颖,通过图文并茂的呈现,使学生一看就情趣盎然,在做题时也就特别的仔细认真。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的控制性和交互性,还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明确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而信息技术这时候的针对性呈现练习作业,就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补缺”,促进知识的形成,强化了能力的提高训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改变教育的实效性,感受到了利用先进工具辅助教育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这种担当,能积极运用科技产生来辅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君子善假于物也”积极意义,形成借助工具学习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不宜一味使用,应讲究一个适度、适当、适时的一个运用原则,才能使信息技术强大功能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高效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磊,信息技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7年。
- 【发布时间】2020/5/9 19:55:09
- 【点击频次】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