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效语文教学从优化备课设计开始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要实现语文高效教学,我们应做好课前备课工作,从优化教学设计着力。本文从备课设计个性化、预设有弹性、巧设问题,灵活“借鉴”方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进行实践心得。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教学;备课设计;优化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有计划、有准备的教学活动,更需要我们加强课前备课工作。在众多项目准备中,教学设计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我们教师都得有一个较充分的准备,那就是做好备课设计的优化。有很多人认为,我们有一些专家写好的“教案”,只要“照本宣科”,就可实现教学预期。这是错误的。师者不同,受者有异,照搬他人之法,自然就会水土不服。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做好结合自身、内容、学情的备课设计工作。下面,我结合自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优化备课设计的有效途径。
一、彰显个性化,用“我的”设计施教
教学设计要新,教师就必然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的”“与众不同”的一种创新设计。我的意思不是要颠覆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因子,比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和教学过程等等,而是指要具体而较准确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文的类型和特点,结合自身特长、能力来设计,来确定教学目标,来设计方案。比如《湖心亭看雪》,我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解读文言文,让文和言在朗读教学中和谐统一起来。二是用作者的“痴”提挈全文,引导学生玩味文中景、景中情、事中情,感受作者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教学程序中导语要亲自撰写,使其新颖而富有吸引力,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课,进入到课堂角色。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充分而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比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适时地出示作者背景课件;创新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质疑,并且通过教和学能给学生释疑。这些选择,也要适合学情和教师自身,选择自我力所能及的方法,因为方法的实现需要自身能力来支撑。很多照搬大师的教学方式,结果成了“东施效颦”,效果远没有别人的好,原因就在于自身能力跟不上。所以,我认为,教学设计要创新,首先就应彰显个性化,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用“我的”设计来施教。
二、跳出传统“套路”,预设留有弹性
创新的教学设计不拘泥于既有的“套路”,能展现课堂生成之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富有弹性。也就是在心中要设计几种教学方案,以备急用。由于课堂中一些偶发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学有可能不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这时教师应迅速而果断地实施第二或第三种方案,以达到课堂效果最优化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本想在朗读技巧上指导学生读出韵味,然后再播放这首词的歌曲录音。不料在朗读时有同学指出XX唱这首歌唱得可好了,于是我马上改变设计思路,请那位会唱的同学唱,并教会全班同学。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竟能达到“吟诵”的效果,哪里还需用什么朗读“理论”指导。教师再让大家闭了眼来欣赏原唱,为赏析词的内容、意境和主题等制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有效设计课堂问题,“问”得合理
科学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而提问的有效源自于问题的有效设计。只有正确设计,包括问题本身和什么时候提问,提问对象是哪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是我们在设计时应思考的。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从而让他们对课文的主旨领会的更加深刻,而一个不太好的问题却很容易误导学生,而且不容易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所以,问题的设置对于老师的考验还是非常大的,教师要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备课,选择出真正适合提出的问题,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问题,能够有助于教学的问题,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高效教学导航引领。
四、灵活“借鉴”方法,为我所用
学习大师的教法,就在于我们模仿,借鉴,为我所用。但这种“借”,不是照搬,而是结合学情与自身的“拿来”,把教学内容与其融合,形成富有自我特色的设计,这样才能收到实效。例如,在教学设计《听泉》这篇课文时,我就灵活借鉴他人方法,形成“我的”方案。
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我活用了名师的板块式教学,以“美”为线索确定了“感受美”“欣赏美”“会审美”和“运用美”的四个板块。在“欣赏美”中,我用到了余映潮老师的“课文集美”活动,让学生找出包含“泉水”的语句美读、细品“泉水”的含义;在“会审美”中,我采用了换词和删词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运用美”中,我们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写句,用动词或用修辞手法。
对于两个特别环节,导入和结尾的设计,我想到了创设情境:下学期,人教社教材将增设“美文悦读”单元,《听泉》是候选文章之一……教室后面坐的是教材专家、学者,《听泉》能不能进入教材,他们将通过我们这节课的教”和“学”来决定……课堂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美美地感受了文章,美美地欣赏了文章,美美地学到审美的方法,把听《高山流水》的感受写得美美的,共同走过一段美美的旅程。《听泉》能否选入教材就交给专家们去审定。这样设计,效果是明显的,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有效趣,主体性强。
以上是我对语文备课设计优化实践的一些体会。作为一线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只有抓实教学设计,方能获得高效课堂创建成功的回报。不然,我们可能下了很大功夫,都只是做了“炒夹生饭”的活,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顾品英,语文教学的高效从备课开始[J].新课程,2010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教学;备课设计;优化
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有计划、有准备的教学活动,更需要我们加强课前备课工作。在众多项目准备中,教学设计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把功夫花在课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讲什么”、“怎样讲”,我们教师都得有一个较充分的准备,那就是做好备课设计的优化。有很多人认为,我们有一些专家写好的“教案”,只要“照本宣科”,就可实现教学预期。这是错误的。师者不同,受者有异,照搬他人之法,自然就会水土不服。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做好结合自身、内容、学情的备课设计工作。下面,我结合自己初中语文教学,谈谈优化备课设计的有效途径。
一、彰显个性化,用“我的”设计施教
教学设计要新,教师就必然要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是“我的”“与众不同”的一种创新设计。我的意思不是要颠覆教学设计中应有的因子,比如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和教学过程等等,而是指要具体而较准确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课文的类型和特点,结合自身特长、能力来设计,来确定教学目标,来设计方案。比如《湖心亭看雪》,我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解读文言文,让文和言在朗读教学中和谐统一起来。二是用作者的“痴”提挈全文,引导学生玩味文中景、景中情、事中情,感受作者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教学程序中导语要亲自撰写,使其新颖而富有吸引力,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课,进入到课堂角色。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充分而恰当地利用教学资源,比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适时地出示作者背景课件;创新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质疑,并且通过教和学能给学生释疑。这些选择,也要适合学情和教师自身,选择自我力所能及的方法,因为方法的实现需要自身能力来支撑。很多照搬大师的教学方式,结果成了“东施效颦”,效果远没有别人的好,原因就在于自身能力跟不上。所以,我认为,教学设计要创新,首先就应彰显个性化,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用“我的”设计来施教。
二、跳出传统“套路”,预设留有弹性
创新的教学设计不拘泥于既有的“套路”,能展现课堂生成之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富有弹性。也就是在心中要设计几种教学方案,以备急用。由于课堂中一些偶发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学有可能不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这时教师应迅速而果断地实施第二或第三种方案,以达到课堂效果最优化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本想在朗读技巧上指导学生读出韵味,然后再播放这首词的歌曲录音。不料在朗读时有同学指出XX唱这首歌唱得可好了,于是我马上改变设计思路,请那位会唱的同学唱,并教会全班同学。之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竟能达到“吟诵”的效果,哪里还需用什么朗读“理论”指导。教师再让大家闭了眼来欣赏原唱,为赏析词的内容、意境和主题等制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有效设计课堂问题,“问”得合理
科学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而提问的有效源自于问题的有效设计。只有正确设计,包括问题本身和什么时候提问,提问对象是哪个学力层次的学生都是我们在设计时应思考的。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从而让他们对课文的主旨领会的更加深刻,而一个不太好的问题却很容易误导学生,而且不容易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所以,问题的设置对于老师的考验还是非常大的,教师要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备课,选择出真正适合提出的问题,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问题,能够有助于教学的问题,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高效教学导航引领。
四、灵活“借鉴”方法,为我所用
学习大师的教法,就在于我们模仿,借鉴,为我所用。但这种“借”,不是照搬,而是结合学情与自身的“拿来”,把教学内容与其融合,形成富有自我特色的设计,这样才能收到实效。例如,在教学设计《听泉》这篇课文时,我就灵活借鉴他人方法,形成“我的”方案。
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我活用了名师的板块式教学,以“美”为线索确定了“感受美”“欣赏美”“会审美”和“运用美”的四个板块。在“欣赏美”中,我用到了余映潮老师的“课文集美”活动,让学生找出包含“泉水”的语句美读、细品“泉水”的含义;在“会审美”中,我采用了换词和删词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品读;在运用美”中,我们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写句,用动词或用修辞手法。
对于两个特别环节,导入和结尾的设计,我想到了创设情境:下学期,人教社教材将增设“美文悦读”单元,《听泉》是候选文章之一……教室后面坐的是教材专家、学者,《听泉》能不能进入教材,他们将通过我们这节课的教”和“学”来决定……课堂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美美地感受了文章,美美地欣赏了文章,美美地学到审美的方法,把听《高山流水》的感受写得美美的,共同走过一段美美的旅程。《听泉》能否选入教材就交给专家们去审定。这样设计,效果是明显的,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有效趣,主体性强。
以上是我对语文备课设计优化实践的一些体会。作为一线教师,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只有抓实教学设计,方能获得高效课堂创建成功的回报。不然,我们可能下了很大功夫,都只是做了“炒夹生饭”的活,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顾品英,语文教学的高效从备课开始[J].新课程,2010年。
- 【发布时间】2020/5/9 19:56:35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