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正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注重了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然而,有些教师忽略了学校美育的训练与培养,以至于有的学生置身于美景中而不知其美,课堂上对一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优美的词句会读、会写而不得其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中也被抹杀了。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则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语文课堂是开展美育的广阔天地,要把美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积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感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识美,品美,创造美。
一、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识“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洋溢着多姿多彩的景物美、心灵美、艺术美。景物美是指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的美,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火烧云》中描绘的变化万千的晚霞奇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的沙漠风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山川壮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自然的特征,通过感悟,借助想象,认识美,扩大美的视野,激发向往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心灵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意志、性格的美。语文科中许多文章体现出各种心灵美,是进行美育教学的极好素材。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舍身精神,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坚贞志向,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量,课文《老人与海鸥》中老人和海鸥之间亲人般的动人情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台湾青年捐献骨髓,两岸医护人员奔波劳累,为身患白血病的大陆青年小钱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他们每个人身上所散发的人性之美,通过这些课文教学,使学生懂得心灵美,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成为一个心灵美的人。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中所体现出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赵州桥》中描写出赵州桥的巧妙构造,《长城》一文中长城的雄伟气魄和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卢沟桥》中精美的狮子雕刻,古诗词中精美的韵律和意境,都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得到美的教育,形成美的品质。
二、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更不是“无情物”,语文科中的毎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到的美的地方。
1、以读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之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观潮》一文中描写潮来了的情景,,“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以感品“美”
“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别林斯基说:“科学是通过思想直截了当地对理智发生作用;艺术则是直接对一个人的感情发生作用。”这更说明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作用,艺术就难以实现它的审美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激发审美主体——学生的这种情感活动,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突出表现的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品味。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钱的句子和台湾青年的句子。体会他们“静静地躺着”的心情,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静静地躺着”?教师出示地震片段课件,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地震的危险,感受人的生命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时刻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自身安危和家人的安(下转第76页)(上接第77页)危为拯救小钱的生命而努力着,和时间赛跑,和时间争夺生命。最终小钱得救了。用激情的语调反复品读,激发学生对这些包括台湾青年、李博士在内的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共同用爱心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成功地挽救了一个如花的生命的审美体验,从而在这次语文学习中也达到了美的教育。
三、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欣赏,已得到了一定的美的教育。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个自由体,他有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亮色。我们深情凝视,就会发现其间浇铸着的作家的思想,那种鲜活的思想,呈现着一种撼人的美。这种美要学生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去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韵,并用从中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味生活。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被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父子深情而感动。我趁热打铁,要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寻找感人的镜头。用真情的语句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学生把存在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更感悟到自己要学会理解父母的爱,在生活中更加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又如教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时,这单元的课文的内容描写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教完后,我布置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春天。于是一幅幅充满春的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的眼前,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去体验到春天的美,更让学生们用神奇的画笔创造出“美”来。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好的文章,用心聆听,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美的享受;细细品味,恰似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你陶醉不已。而这种美妙的感觉,源于心灵的体验,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动,让学生认识、思考,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心灵的震撼,美感的体验,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成为学生审美的舞台吧!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应用美学原则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塑造人的教育。在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语文课堂是开展美育的广阔天地,要把美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积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感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识美,品美,创造美。
一、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识“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洋溢着多姿多彩的景物美、心灵美、艺术美。景物美是指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的美,自然风光绚丽多姿。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春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火烧云》中描绘的变化万千的晚霞奇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的沙漠风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山川壮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自然的特征,通过感悟,借助想象,认识美,扩大美的视野,激发向往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心灵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思想、道德、意志、性格的美。语文科中许多文章体现出各种心灵美,是进行美育教学的极好素材。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舍身精神,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坚贞志向,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量,课文《老人与海鸥》中老人和海鸥之间亲人般的动人情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台湾青年捐献骨髓,两岸医护人员奔波劳累,为身患白血病的大陆青年小钱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他们每个人身上所散发的人性之美,通过这些课文教学,使学生懂得心灵美,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成为一个心灵美的人。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中所体现出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赵州桥》中描写出赵州桥的巧妙构造,《长城》一文中长城的雄伟气魄和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卢沟桥》中精美的狮子雕刻,古诗词中精美的韵律和意境,都能唤起学生对美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得到美的教育,形成美的品质。
二、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更不是“无情物”,语文科中的毎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独到的美的地方。
1、以读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火烧云》、《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之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观潮》一文中描写潮来了的情景,,“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以感品“美”
“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别林斯基说:“科学是通过思想直截了当地对理智发生作用;艺术则是直接对一个人的感情发生作用。”这更说明没有审美主体的情感作用,艺术就难以实现它的审美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激发审美主体——学生的这种情感活动,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突出表现的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品味。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钱的句子和台湾青年的句子。体会他们“静静地躺着”的心情,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静静地躺着”?教师出示地震片段课件,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地震的危险,感受人的生命在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时刻下,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自身安危和家人的安(下转第76页)(上接第77页)危为拯救小钱的生命而努力着,和时间赛跑,和时间争夺生命。最终小钱得救了。用激情的语调反复品读,激发学生对这些包括台湾青年、李博士在内的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共同用爱心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成功地挽救了一个如花的生命的审美体验,从而在这次语文学习中也达到了美的教育。
三、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欣赏,已得到了一定的美的教育。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个自由体,他有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亮色。我们深情凝视,就会发现其间浇铸着的作家的思想,那种鲜活的思想,呈现着一种撼人的美。这种美要学生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去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韵,并用从中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味生活。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学生被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父子深情而感动。我趁热打铁,要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寻找感人的镜头。用真情的语句表达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让学生把存在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更感悟到自己要学会理解父母的爱,在生活中更加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又如教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时,这单元的课文的内容描写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教完后,我布置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春天。于是一幅幅充满春的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的眼前,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去体验到春天的美,更让学生们用神奇的画笔创造出“美”来。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好的文章,用心聆听,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给人美的享受;细细品味,恰似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你陶醉不已。而这种美妙的感觉,源于心灵的体验,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动,让学生认识、思考,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陶冶,去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心灵的震撼,美感的体验,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让语文课堂充满“美”的气息,成为学生审美的舞台吧!
- 【发布时间】2020/5/9 20:02:41
- 【点击频次】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