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怎样使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体现主体作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参与;主体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动”起来?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实践,略谈自己的几点思索。
一、讲究教学氛围
师生间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为开展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爱去关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多多鼓励他们的成功。如可以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爱动脑筋!”等鼓励语,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积极表露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某些观点甚至可以大胆质疑,在师生的相互切磋和碰撞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露珠流落,就会破碎,就会不存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发挥主导作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应不忘自己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要以热情和真诚对待学生,从人格上使学生感受到平等,从而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动”起来。
二、设计得体的导语
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一下子“动”起来。它能使学生在瞬息间活跃起来,积极地与教师一道探索知识;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奥秘,领悟到求知的真谛;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如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或突然发现有利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或背景材料出现,教师就应该注意和充分加以利用,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由于天气的突变,忽然又刮风又下雪。在上课前,有好几位家长冒着大风雪给穿着单薄的孩子送棉衣。看到这一情景,应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课堂导语设计。“同学们,当你看到家长冒着大风雪给孩子送棉衣,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又说:“面对父母的众多关怀,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由于话题涉及到学生的亲身经历,同学们都有话可说,有好几个同学在回忆父母关怀他的事件时,竟激动地哭了。紧接着,接着引入课题:“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幸福,也给了我们无限的牵挂。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意。父母生养了我们,抚育了我们,我们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报三春晖》。”抓住刚刚发生的典型事例,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讲了许多真实感人的孝敬父母的日常小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导入的方法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结合教学实际,教师还可以用诗歌、寓言故事、小品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三、开展有趣的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明白事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最佳方式之一。根据初中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我在教学《礼貌显魅力》一课时,组织学生表演《购书》的小品。欣赏完小品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各小组开展“有些同学认为,讲不讲礼貌,是我个人的私事,与别人无关”的讨论会。同学们在欣赏完小品后,心有所动,结合自己的感受和切身经历,都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明白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做简单的游戏。在教学《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组织学生做“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一名学生蒙住眼睛扮盲人,去摸其他同学,根据特征猜猜他是谁。通过游戏,让同学们认识到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明确分工,力争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同时,对活动结果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准备有力的结语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我国传统艺术很讲究结果的余音韵味,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讲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的结尾设计,做到善始善终。精彩夺人的导语,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语,这三部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课学生肯定喜欢参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好课堂结语。
教师在结束新课时,可以用格言警句,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课堂结语无定法。一切应因人、因境而定。也可以采用师生共同回顾课文知识来结束新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在课尾安排适量练习,既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检查,又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总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会看;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会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会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会做。”教师要解放思想,敢于把学生的手、脚、脑都解放出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娜青.有效提问让小学品德课生动深刻[J].黑河教育,2014(02):62+81.
[2]刘军. 浅论新时期如何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加生动有趣[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86-288.
[3]韦主信.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动”起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3):49-5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生参与;主体作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动”起来?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实践,略谈自己的几点思索。
一、讲究教学氛围
师生间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为开展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爱去关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多多鼓励他们的成功。如可以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爱动脑筋!”等鼓励语,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积极表露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某些观点甚至可以大胆质疑,在师生的相互切磋和碰撞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露珠流落,就会破碎,就会不存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发挥主导作用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应不忘自己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教师要以热情和真诚对待学生,从人格上使学生感受到平等,从而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动”起来。
二、设计得体的导语
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一下子“动”起来。它能使学生在瞬息间活跃起来,积极地与教师一道探索知识;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奥秘,领悟到求知的真谛;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使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如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或突然发现有利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或背景材料出现,教师就应该注意和充分加以利用,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由于天气的突变,忽然又刮风又下雪。在上课前,有好几位家长冒着大风雪给穿着单薄的孩子送棉衣。看到这一情景,应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的课堂导语设计。“同学们,当你看到家长冒着大风雪给孩子送棉衣,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又说:“面对父母的众多关怀,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由于话题涉及到学生的亲身经历,同学们都有话可说,有好几个同学在回忆父母关怀他的事件时,竟激动地哭了。紧接着,接着引入课题:“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幸福,也给了我们无限的牵挂。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意。父母生养了我们,抚育了我们,我们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报三春晖》。”抓住刚刚发生的典型事例,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讲了许多真实感人的孝敬父母的日常小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导入的方法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结合教学实际,教师还可以用诗歌、寓言故事、小品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三、开展有趣的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明白事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最佳方式之一。根据初中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我在教学《礼貌显魅力》一课时,组织学生表演《购书》的小品。欣赏完小品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各小组开展“有些同学认为,讲不讲礼貌,是我个人的私事,与别人无关”的讨论会。同学们在欣赏完小品后,心有所动,结合自己的感受和切身经历,都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明白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做简单的游戏。在教学《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组织学生做“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一名学生蒙住眼睛扮盲人,去摸其他同学,根据特征猜猜他是谁。通过游戏,让同学们认识到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明确分工,力争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同时,对活动结果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准备有力的结语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我国传统艺术很讲究结果的余音韵味,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讲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的结尾设计,做到善始善终。精彩夺人的导语,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语,这三部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课学生肯定喜欢参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好课堂结语。
教师在结束新课时,可以用格言警句,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
课堂结语无定法。一切应因人、因境而定。也可以采用师生共同回顾课文知识来结束新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在课尾安排适量练习,既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检查,又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课文的总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会看;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会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会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会做。”教师要解放思想,敢于把学生的手、脚、脑都解放出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娜青.有效提问让小学品德课生动深刻[J].黑河教育,2014(02):62+81.
[2]刘军. 浅论新时期如何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加生动有趣[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贵阳会场)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86-288.
[3]韦主信.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动”起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03):49-50.
- 【发布时间】2020/5/9 20:03:21
- 【点击频次】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