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对策

 

【作者】 曾祥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复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领域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因此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虽然计算机属于高端科技,但是计算机的基础是数学,因为很多计算机的编程和算法都需要以数学为基础,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是为学生日后学习数学及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但是以当前的教育状况来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成果并不如意,笔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小学数学教学对策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奏,也是学生习得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甚至每一门自然科学科目都需要以计算为基础,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高效的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在考试的过程中,避免因粗心而失分。当前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每一项技术都需要以计算为基础,就连工业生产的效率也需要通过计算来得知盈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从小培养计算能力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设情境,让计算有意义
  教学新的计算方法,如果上来就是让学生去计算,没有任何情境的创设,对于单纯的算式,学生难免会感觉枯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丰富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再探究算法,让学生感受到算式本身表示的意义。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丰富计算教学。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学期《9加几》的时候,创设了以下情境:小猴子开了一家水果店,让我们看看水果店里有哪些水果,你观察到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盒子里有9个苹果,盒子外面有4个苹果。接着让学生自主提问,你能根据条件提出一道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即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连贯地去描述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接着列式:9+4。从而积极去投入到探究计算教学中去,提高计算教学课堂的参与度。
  二、自主探索,应在教师主导下经历算法探索过程
  对数学知识抽象逻辑的理解是学习活动与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注意使学生在行为、表象与符号操作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深入理解算理。
  1.紧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刺激正迁移的形成。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可是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进入算理理解的新层次。如两位数相加的进位加法算术中,教师就可通过17+18=?12+9=?之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比较两位数相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之间的算法联系,即相同数位上数的加减,满十进一。当学生把握后新旧知识关联后,教师还应在掌控课堂的前提下,在对比分析两者联系后,引导学生认清本质,避免负迁移的发生。简单的如大数的口算,700+500=900,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7+5=12。这时教师就应强调7代表的数学内涵――7个百,这些问题在高年级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幼稚,但对于数学基础技能的培养却是不容忽视的。
  2.算法交流。保证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倾听、质疑、体验、比较与评价。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互动教学中对话的“度”与其中蕴含的反馈信息,避免出现挤占课时的情况。我们可考虑从以下几句话着手:譬如“你是怎么想的?”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化的算法时,教师还应就学生算法中所反映的思维水平,适度地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教学设计。“大家对于现在所学的计算法则有什么总结吗?”教师要允许学生出现概括错误情况的出现,通过师生共同的补充、归纳,得出正确的计算法则,并在巩固练习使学生得到更深入地理解。如1000-234,教师就可在学生们的踊跃回答后,总结出一般规律:连续退位减法带0时,0点上退位点变为9,其他数字点相应减1。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学生对于算法规律的普遍掌握。
  三、及时复习,分组辅导,构建互助互学网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数学计算存在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课后及时练习计算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存在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存在差异性,为及时做好课后复习,我通常采取课后分组复习辅导的办法,这个办法对于中高年级特别有用。在2015年我接过这样的班:这个班有40多名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和第一次单元测试过后,我发现这班学生成绩出现低分层的学生比较多,中层学生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比较少的情况,再深入分析计算题,发现很简单的竖式计算都算错,计算基础很糟糕,全班整体计算情况非常差。我们都知道三年级的竖式教学特别多,如果竖式计算不过关,以后的数学题不用学了。我知道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鉴于,这班学生成绩分布情况,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单靠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不行的,于是,我将这班学生进行分组,分五个组,每组八个人左右,每组一个大组长,两个或三个中组长,由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大组长,由成绩良好的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中组长,剩下的是组员。制定层级管理制,大组长亲自负责一至两名组员和两名或三名中组长,中组长负责一至两名组员,我直接对大组长学习管理进行全程监督,大组长和中组长辅导组员计算完毕后进行批改,然后亲自拿给我查阅审核,通过对三年级这班的专项计算水平测试,计算能力提高了很多,合格率达到了95%。实践证明:构建互助互学网络,及时复习和分组辅导是效果明显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认真看题,保证数字抄写的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认真计算,书写规整,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五、优化作业 
  数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练习,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一个开始阶段,练习则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过程,传统小学计算练习追求题海战术,认为能够熟能生巧,量变引发质变,但是小学生比较贪玩,耐力还不够,如果一味加大作业量和学习量,只会让学生从小就厌恶学习,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逆反心理,更容易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下降,弱化数学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需要开展针对性练习和训练,进而优化习题量和习题类型,让学生既能更好地进行计算能力提高和数学题练习,又脱离题海战术。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多动脑筋,大胆尝试,这样才能探索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办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成绩。
  • 【发布时间】2020/5/9 20:03:34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