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数学文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可以说数学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数学人文知识、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等等,都是值得教师们利用的数学文化素材。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生活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数学文化;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课标》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需,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方法很多,而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新途径。
郑毓信在《数学文化观念》一文中从数学活动的角度认为数学文化可看作是数学知识与数学传统的综合。也就是说,数学文化可表述为(数学)传统指导下的(数学)活动。数学文化在数学教材中谁处可见。然而,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的认识与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并慢慢有了厌烦、害怕情绪,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数学活动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数学自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演变成现在这样成熟的学科,因此我们若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史实,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人文价值,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怀。比如我在教学西师版二上教材《分一分》这一课时,一开课我就问孩子们是否知道数学大家华罗庚,知道的话可以分享一下他的故事?等学生介绍完后,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华罗庚说过的一句话“数无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然后告诉学生,咱们这节课就是用这句话,这个数学思想来帮我们理解了“平均分”这个概念。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圆片等常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来感受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个抽象概念。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华罗庚小故事”这个数学文化知识向学生无意识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方式,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有益的数学文化,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在执教《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时,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我用“足球比赛中裁判抛硬币决定哪一队先开球公平吗?”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完全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随后引导猜测:如果抛20次,你觉得正面朝上的可能是多少次?(有学生说10次,也有学生说不一定)反面呢?(也是10次,也有猜测不一定的)那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抛硬币验证一下。给出要求后,学生统计、整理、汇报、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虽然个别组有极端现象出现,但是大多数小组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比较接近。那如果随着抛硬币次数的不断增加,又会怎样呢?这个时候,我适时出示历史上著名数学家蒲丰、德·摩根、费勒、皮尔逊、罗曼诺夫等做的抛硬币30000次的实验。学生们通过了解,达成一种共识:随着抛硬币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一半。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所以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一队先开球是公平的。孩子们不仅对数学实验活动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体会到概率、统计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了深层的了解,为孩子严谨治学、认真钻研埋下一颗种子。
三、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一些数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三年级学习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后,我布置的作业为“我和爸爸、妈妈去找北”,即用指南针确定好北方后,说出自己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各有些什么物体,再画在一张A4纸上,与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轨”。利用生活原型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年级认识了平面图形后,年级组老师统一布置了一个动手操作的作业“把书上最后一页提供的基本图形剪下来,自己发挥想象拼出创意图案”。第二天孩子们的作品亮瞎老师们的眼睛,有狐狸、台灯、UFO、钻石、小船等等奇妙的图案。
四、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
数学概念在学生眼里大多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老师要求背诵的结语,如果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学生的后续灵活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将会出现障碍。对于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和新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追寻历史故事或史实引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概念的枯燥,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如在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了10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比均为“黄金分割比”)。正当同学们为彼此之间的不谋而合而倍感费解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10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做同样实验的数学典故。学生纷纷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长方形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呢?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奥秘?于是,教师趁机揭示研究主题。就这样,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一个简短的科学典故,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感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课后,老师安排了“黄金比”的调查,学生挖掘到了“人体中的黄金比”、“植物中的黄金比”“建筑中的黄金比”“摄影、绘画、乐器制作中的黄金比”……在分享这些的同时,大家知道了0.618这个黄金数,知道了“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更由此知道了黄金分割所代表的和谐、完美与赏心悦目。此时,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受到了数学素养、审美情趣的熏陶。
五、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家在探索、论证、创造过程中折射出的执着、严谨、超越等敬业品质和民主精神等,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将一些数学家的探索故事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人格上受到熏陶。如在解决“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时,教师出示1+2+3+55+6……+98+99+100”这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办法。当学生觉得困难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伟大数学家高斯在八岁的时候就以惊人的速度和最巧妙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故事。每一位学生?都为之而惊叹,他们被高斯善于思考、分析、观察、钻研的数学精神而深深打动。每一位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思考不仅可以找到解新时代的课程改革方向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数学文化无处不在,不过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理解和挖掘,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了解数学文化,领悟数学精神,感受数学魅力,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文化;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课标》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用南开大学顾沛教授的话说:“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需,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方法很多,而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新途径。
郑毓信在《数学文化观念》一文中从数学活动的角度认为数学文化可看作是数学知识与数学传统的综合。也就是说,数学文化可表述为(数学)传统指导下的(数学)活动。数学文化在数学教材中谁处可见。然而,大多数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的认识与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并慢慢有了厌烦、害怕情绪,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数学活动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数学自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才演变成现在这样成熟的学科,因此我们若在课堂上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史实,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人文价值,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怀。比如我在教学西师版二上教材《分一分》这一课时,一开课我就问孩子们是否知道数学大家华罗庚,知道的话可以分享一下他的故事?等学生介绍完后,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华罗庚说过的一句话“数无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然后告诉学生,咱们这节课就是用这句话,这个数学思想来帮我们理解了“平均分”这个概念。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借助小棒、圆片等常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来感受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这个抽象概念。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华罗庚小故事”这个数学文化知识向学生无意识地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点燃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方式,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有益的数学文化,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在执教《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时,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我用“足球比赛中裁判抛硬币决定哪一队先开球公平吗?”的问题引入新课。学生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完全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随后引导猜测:如果抛20次,你觉得正面朝上的可能是多少次?(有学生说10次,也有学生说不一定)反面呢?(也是10次,也有猜测不一定的)那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动手抛硬币验证一下。给出要求后,学生统计、整理、汇报、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虽然个别组有极端现象出现,但是大多数小组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和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比较接近。那如果随着抛硬币次数的不断增加,又会怎样呢?这个时候,我适时出示历史上著名数学家蒲丰、德·摩根、费勒、皮尔逊、罗曼诺夫等做的抛硬币30000次的实验。学生们通过了解,达成一种共识:随着抛硬币次数的不断增加,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总次数的一半。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所以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一队先开球是公平的。孩子们不仅对数学实验活动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体会到概率、统计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了深层的了解,为孩子严谨治学、认真钻研埋下一颗种子。
三、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一些数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三年级学习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后,我布置的作业为“我和爸爸、妈妈去找北”,即用指南针确定好北方后,说出自己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各有些什么物体,再画在一张A4纸上,与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轨”。利用生活原型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二年级认识了平面图形后,年级组老师统一布置了一个动手操作的作业“把书上最后一页提供的基本图形剪下来,自己发挥想象拼出创意图案”。第二天孩子们的作品亮瞎老师们的眼睛,有狐狸、台灯、UFO、钻石、小船等等奇妙的图案。
四、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
数学概念在学生眼里大多是一堆枯燥的文字和老师要求背诵的结语,如果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学生的后续灵活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将会出现障碍。对于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和新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追寻历史故事或史实引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概念的枯燥,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如在六年级“比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了10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比均为“黄金分割比”)。正当同学们为彼此之间的不谋而合而倍感费解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10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做同样实验的数学典故。学生纷纷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长方形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呢?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奥秘?于是,教师趁机揭示研究主题。就这样,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一个简短的科学典故,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感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课后,老师安排了“黄金比”的调查,学生挖掘到了“人体中的黄金比”、“植物中的黄金比”“建筑中的黄金比”“摄影、绘画、乐器制作中的黄金比”……在分享这些的同时,大家知道了0.618这个黄金数,知道了“最完美的人体:肚脐到脚底的距离/头顶到脚底的距离=0.618”;“最漂亮的脸庞:眉毛到脖子的距离/头顶到脖子的距离=0.618”。更由此知道了黄金分割所代表的和谐、完美与赏心悦目。此时,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且受到了数学素养、审美情趣的熏陶。
五、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家在探索、论证、创造过程中折射出的执着、严谨、超越等敬业品质和民主精神等,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将一些数学家的探索故事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人格上受到熏陶。如在解决“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时,教师出示1+2+3+55+6……+98+99+100”这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办法。当学生觉得困难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伟大数学家高斯在八岁的时候就以惊人的速度和最巧妙的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故事。每一位学生?都为之而惊叹,他们被高斯善于思考、分析、观察、钻研的数学精神而深深打动。每一位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思考不仅可以找到解新时代的课程改革方向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数学文化无处不在,不过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理解和挖掘,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了解数学文化,领悟数学精神,感受数学魅力,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0/5/9 20:04:56
- 【点击频次】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