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历史新课导入的方法

 

【作者】 罗 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精彩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而且有助于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之上,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顺利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但是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如何才能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采取有效的导入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导入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知识,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新课导入则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教学环节,所以,它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不仅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并且还能激发起教师自身的教学热情,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良好课堂氛围的感染下,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急增,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环境之中,主动思考,乐于探究,自觉合作,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化被动为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比较实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时,我先是这样问学生:原子弹的威力相信许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你们知道“中国的奥本海默”(即原子弹之父)吗?同学们几乎齐声回答“不知道”。我说真遗憾!那么,看过央视转播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吗?绝大部分学生颇为得意地说:“看过”。接着我趁热打铁的追问:看到文艺表演中出现的三个不同时期“和谐”的“和”的写法吗?学生比较兴奋地回答:“看过”。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接着我告诉学生:所谓“和谐”,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曾说过:“‘和是‘禾字旁边一个‘口,意味着人人都有饭吃;‘谐是‘言字旁边一个‘皆字,代表人人都可以说话,这两点是和谐最基本的条件。”接着我又告诉学生:有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在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农村教师的时候,已经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田畴、淡薄名利,—介农夫,收获丰富。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请问他是谁呢?大家作出了准确的回答后,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走近他们,学习他们的成就,(板书课题《科技文化成就》)。学生们的兴趣被大增,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多媒体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以更加丰富多样化的音乐、视频、史料和图片等方式导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史料,对视频和音乐的选择也应该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讲解《民族大团结》一课时,我先出示郑和、戚继光、林则徐、马本斋等的英雄事迹,接着播放《爱我中华》,再提问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党和国家采取什么方针政策做到歌词中描述的“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哪些举措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华雄姿英发?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之后再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三、影视片段导入 
  影视片段导入,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历史题材的影视,剪辑3-5 分钟与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关联的视频,在课前播放,让学生观看,教师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可以播放影视剧《开天辟地》中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及会议中途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的的片段。教师设计问题:中共一大为什么要秘密召开?为什么会中途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中共成立有什么特殊意义?在《秦统一中国》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影视《大秦帝国》中的秦王嬴政出征前的讲话。接着可以提问学生:秦王嬴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事?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把学生带入到紧张的场景中,又思考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重点内容在导入时也体现出来,一举多得。
  四、复习导入,实现知识传递
  历史教材的编写既注重“点线结合,以点带面”又按照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按年代来进行排序,各个朝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回忆,复习之前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跟随时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中,使导入的作用得以发挥。
  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时候,为了防止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动荡的春秋时期》记忆不清晰,对新授的内容存在着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我为学生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在视频的结尾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发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如果学生对问题有一些不清楚的内容,可以翻看教材寻找答案。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恢复了对上节课的记忆,也清晰地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掌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对战国变化实现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复习导入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回忆,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思维上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实现学习迁移,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五、谈话导入法
  课前,老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创设情景,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如:《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讲有关人的起源几个神话传说再结合类人猿在原始森林生活的情景进入新课。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人类祖先经历险恶的生活环境和理解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总之,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开启学生兴趣的闸门,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和发现,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设计课堂导入,一定会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20/5/9 20:05:38
  • 【点击频次】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