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对于提升数学学习水平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犯过的错误还在一犯再犯。因此,从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
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策略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然后不断进行纠错的过程,这样循环往复,从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特别常见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思考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达到不再犯错误的目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是当前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纠错能力的概念及培养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纠错能力呢?所谓纠错能力,不是找出错误的能力,而是学生对原有判断的二次审视与判断的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学生对自己得出答案的检验能力。错与对只是已有答案的两种可能,纠错能力包括找出错误并更正答案的能力与证明正确的答案准确无误的能力。
学生纠错能力的提高会带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练习中,对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就是对质疑、判断、反思等几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纠错能力的重要意义所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确保练习的准确性就必须进行检验,进行检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纠错的过程,检验的结果取决于纠错能力的高低。
二、分析出错原因,培养纠错意识
在数学练习或考试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知道错在哪里。因此,帮助学生弄清楚出错的原因,形成纠错意识,是提高学生纠错能力的前提。教师可通过集体纠错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习题或试卷进行出错原因的分析,比一比、看一看谁发现的错误最多、分析得最透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诱发学生主动纠错的欲望,形成主动纠错的意识。
以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测试卷为例,教师将批改后的试卷发给学生,组织学生集体纠错,要求学生自己将试卷仔细看一遍,并尝试分析出错的原因,然后将原因标注在试卷空白处。由于小学生尚未具备主动分析、总结出错原因的能力,教师可预先将试题出错的原因分类罗列出来,让学生将自己的错误归类,以便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纠错效率。如,在计算“3.06×5=□”中,有学生得出1.53的结果,显然是由于列竖式时忽视了末尾的“0”而导致出错;而在计算“2.08×107=□”时得出35.36的结果,是犯了列竖式计算位置排列的错误;在计算“0.25÷2=□”中得出1.25的结果,则是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法则掌握不牢固造成的。而那些根本没有做或者结果相差悬殊的学生多数是审题不清、解题策略欠缺、运算不熟练、思维不灵活造成的。此外,在纠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分析出错的原因,还要将解题的正确过程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缜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三、培养学生纠错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检查、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主动订正、及时交作业的习惯。有的学生较草率,写完作业或考试答完题后立即交,从不进行检查,我就及时找他们谈话,先从思想上对他进行教育,然后再教给他们检验的方法。如对于应用题的检验,可以用读一读题目、画一画图形等途径来审清题意;有时也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解法,看看结论是否相同,想想所运用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正确性如何;想想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或先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误;用方程或比例解题时,是否写上解、设,计算结果是否带单位名称,答句是否完整等。我还经常让学生互相进行检验,互相检查、互相促进,从而使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得到提高。学生常犯错误的关键之处,经历教师的引领示范及其相互评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解题和检验的技巧,提高了自我纠错能力。
四、利用错误资源,提高纠错能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把学生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现象集中到一起,板书、观察、反思自己相关问题,上演了一出“马小虎”找“小马虎”。虽然行动中没有点名,但每种现象都有所指,在学生的一阵阵的笑声中,领悟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汲取了教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纠错能力。另外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纠错题集”。每天将做错的习题整理到“纠错题集”上,要求不用写正确答案。一有时间,拿出来做。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请求老师或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每位同学的“纠错题集”中的记录都要标上日期,由小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收集较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交流。
五、倡导学生互相监督纠错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一般都较差,为了确保我们的纠错能力培养计划能够正常进行,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改错和纠错。比如,我们可以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在每次数学作业批改完成之后,我们可以让小组长督促大家及时在纠错本上进行改错。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有不会改错的题或者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情况,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总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的纠错过程,纠错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只要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改正错误,必定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事认真的态度。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
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策略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然后不断进行纠错的过程,这样循环往复,从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是特别常见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思考错误、纠正错误,从而达到不再犯错误的目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是当前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纠错能力的概念及培养小学生数学纠错能力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纠错能力呢?所谓纠错能力,不是找出错误的能力,而是学生对原有判断的二次审视与判断的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学生对自己得出答案的检验能力。错与对只是已有答案的两种可能,纠错能力包括找出错误并更正答案的能力与证明正确的答案准确无误的能力。
学生纠错能力的提高会带动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练习中,对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就是对质疑、判断、反思等几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纠错能力的重要意义所在。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要确保练习的准确性就必须进行检验,进行检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纠错的过程,检验的结果取决于纠错能力的高低。
二、分析出错原因,培养纠错意识
在数学练习或考试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知道错在哪里。因此,帮助学生弄清楚出错的原因,形成纠错意识,是提高学生纠错能力的前提。教师可通过集体纠错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习题或试卷进行出错原因的分析,比一比、看一看谁发现的错误最多、分析得最透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诱发学生主动纠错的欲望,形成主动纠错的意识。
以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测试卷为例,教师将批改后的试卷发给学生,组织学生集体纠错,要求学生自己将试卷仔细看一遍,并尝试分析出错的原因,然后将原因标注在试卷空白处。由于小学生尚未具备主动分析、总结出错原因的能力,教师可预先将试题出错的原因分类罗列出来,让学生将自己的错误归类,以便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纠错效率。如,在计算“3.06×5=□”中,有学生得出1.53的结果,显然是由于列竖式时忽视了末尾的“0”而导致出错;而在计算“2.08×107=□”时得出35.36的结果,是犯了列竖式计算位置排列的错误;在计算“0.25÷2=□”中得出1.25的结果,则是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法则掌握不牢固造成的。而那些根本没有做或者结果相差悬殊的学生多数是审题不清、解题策略欠缺、运算不熟练、思维不灵活造成的。此外,在纠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分析出错的原因,还要将解题的正确过程写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缜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三、培养学生纠错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检查、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主动订正、及时交作业的习惯。有的学生较草率,写完作业或考试答完题后立即交,从不进行检查,我就及时找他们谈话,先从思想上对他进行教育,然后再教给他们检验的方法。如对于应用题的检验,可以用读一读题目、画一画图形等途径来审清题意;有时也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解法,看看结论是否相同,想想所运用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正确性如何;想想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或先粗略估计正确结果的取值范围,如计算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说明解答有误;用方程或比例解题时,是否写上解、设,计算结果是否带单位名称,答句是否完整等。我还经常让学生互相进行检验,互相检查、互相促进,从而使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得到提高。学生常犯错误的关键之处,经历教师的引领示范及其相互评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些解题和检验的技巧,提高了自我纠错能力。
四、利用错误资源,提高纠错能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把学生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现象集中到一起,板书、观察、反思自己相关问题,上演了一出“马小虎”找“小马虎”。虽然行动中没有点名,但每种现象都有所指,在学生的一阵阵的笑声中,领悟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汲取了教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纠错能力。另外我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纠错题集”。每天将做错的习题整理到“纠错题集”上,要求不用写正确答案。一有时间,拿出来做。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请求老师或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每位同学的“纠错题集”中的记录都要标上日期,由小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收集较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交流。
五、倡导学生互相监督纠错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控能力一般都较差,为了确保我们的纠错能力培养计划能够正常进行,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改错和纠错。比如,我们可以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在每次数学作业批改完成之后,我们可以让小组长督促大家及时在纠错本上进行改错。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有不会改错的题或者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情况,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
总之,学习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的纠错过程,纠错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只要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分析、改正错误,必定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事认真的态度。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 【发布时间】2020/5/9 20:06:45
- 【点击频次】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