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 杨明先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49%,由于受地域、交通、语言、风俗、信息等方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水平都不高,特别是乡镇,学生写作水平更加差。本文主要针对我县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现状;对策
  无论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初考中考,作文分都是四十到五十分,占语文科总分的百分之四十多。如果作文写不好,将会影响到语文科成绩。但是我们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说到作文如“谈虎色变”,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考试交白卷作文是经常的事。因此,探究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文现状
  1. 抄背作文现象严重。
  在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中,现在存在着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喜欢抄作文去交给老师。现在很多学生手上都有作文选,老师布置的作文,学生不是认真去观察、思考,尔后才去作文,而是到处找作文选,选择贴近题目的作文,随便抄几段或一字不漏地把整篇作文抄来交给老师。老师不懂还认为学生作文写得好,实际上是抄来交给老师的。考试也一样,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也不管是测验还是考试,雷同文章比比皆是。一次作文竞赛以后,我就听到一个学生眉飞色舞地说:“作文题目正是我背得的那一篇,我肯定得奖了。”还有初考和中考评卷的时候,经常看到雷同的作文,甚至有的整个班级就是同一篇作文。当然有的老师曾主张,在没有学会自己作文之前,可以允许部分学生抄作文,这是提高作文教学、积累作文材料的一种途径,但这只能对初学者来说,不能一概而论,且这只能是短暂的,而不是长期的。要写好作文要把作文写生动形象,还是要自己去切身体会,亲身实践。
  2.厌写作文学生多
  有一个学期,我被调到另一个更贫困的中学去任教。我布置头一次作文,真使我哭笑不得。初二年级两个班,有一个班学生46人,才交20本作文,有一个班学生32人,才交1本作文。我问这是什么原因,有个老师告诉我说,这里的学生历来都是这样的。我还到过一些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了解,他们都是同样的说法。现在的农村学校,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作文。每到作文课时,他们都在那唉声叹气,仿佛背负着什么很重的东西。用他们的话说:“宁可做一百道数学题,也不愿写一篇作文。”究其原因,因为数学有公式、有定理可寻,只要背得公式、定理,直接套进去运算就行了,而作文不着边际,不知怎么写才好,所以,写的同学大部分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过关,抄作文来交也就很正常了,而有的同学干脆撒手不写了。
  3.作文质量不高。
  (1) 句子不通顺
  虽然初中生了,但很多学生连简单的句子都写不通顺,你就别奢望他写得生动形象了。“那些不有伞的学生。”“今天很热爱。”“舞台下的学生都拍着热烈的掌声。”“下午我们听课非常甜蜜。”诸如此类的句子举不胜举,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写一段话下来,没有几句是通顺的。“这次,爸爸把我新的衣服造成我和妈妈非常的伤怀,自己感到一生中是世界上的最苦,我如何什么时候能像世界的人稳定下来安居乐业,世界上的小朋友,你们能希望这种吗?……”整篇文章都如此,看上去根本不懂他写什么,叫你如何去评改!
  (2) 错别字多
  一篇文章,不用说内容、结构、文彩,仅就错别字就够你改了。“蓝球”“在次”“壮况”等是经常见到的,不管你提醒了多少次,仍然如此。有时一个短短的句子就错了几个字。“我凶恨(狠)的(地)说:‘这道(到)低(底)是什么?’”“当是(时)我座(坐)在自己的位值(置)上。”这两个句子都才十一个字,但第一个句子就错了四个字,第二个句子错了三个字。如果整篇作文都如此,叫你怎么改!
  (3)文不对题
  我们的学生很多都不会审题。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想都不想就随便乱写一通,所以有的作文内容和题目一点都不沾边,如“那次,我真的哭了”他却写成了“我爱你妈妈”;有的的作文题目明明交待写一件事,但他却写了两三件事;有的作文要求写亲身经历,但他却写成了想象作文;有的作文要求已经明确指出要写议论文,但他却写成了记叙文;
  (4) 误用标点符号
  什么地方用什么标点符号,这都有明确要求的,但我们的学生并不按要求去做。该放的时候他不放,不该放的时候他又放;该放逗号的他放句号,该放问号的他又放感叹号。“今天老师问我们什么时候走?”“为什么爸爸对我说:‘这样的一句话。’”“那是因为爸爸不给我读书而吵起来的!”像这样的句子,也许学生根本不懂得标点符号有什么用处,也许学生就是认为:凡是有疑问词的后面一定要放问号,凡是有说的一定要用冒号和双引号。更甚者有些学生一段文章只有一个标点符号——段末句号。
  (5) 层次不清楚
  有的学生写作文根本不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而是一口气写下来,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想不出作文就结束了。结果是颠三倒四,罗罗嗦嗦,一件简单的事说了半天还不清楚,人家看了也不知其所云。有的句子应该属于上段的他又放到下段来,有的句子该放下段的他又放到上段去了。有的学生连段落也不会划分,该分为一段的他不分,不该分的他又分了。有些学生一篇作文,不管多少长都只有一段,真是一塌糊涂。
  二、形成原因
  1、不重视作文教学
  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校根本不重视作文教学指导。一到作文课,老师就随便写个题目在黑板上给学生自己写,而老师却去做别的事了,根本不去指导学生怎么写,所以学生也就无从下笔。情急之下,为了完成任务,要么就想办法抄,要么就乱舞一通,好与不好,他就没去考虑了。老师呢,也不认真批改和讲评。有的老师,看都没有看学生的作文就乱写个分数或“阅”字;有的老师改作文只看学生的字写得好不好,而不去看内容好不好,扣不扣题。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平时不认真指导学生作文,但考试时又想学生考得好成绩,为他赢得更多福利,于是,临考前,他就想办法给学生背一些作文,以便考试时派上用场。
  2、 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不高。
  农村小学教师半数以上都是以前的老高中老初中过来的,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写作基本功包括哪些他都不知道,而且他自己本身的写作还成问题,怎么叫他去指导学生写作,怎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到了初中,虽然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专科以上,但由于缺少老师,有一部分教师并不是中文专业,而是借用别的专业来代替的,这部分老师也没有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而中文专业出来的这部分教师,虽然他们经过严格的写作训练,可是他们总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把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或第三产业上,对作文教学钻研得少,作文教学水平也就提不高。所以,很多老师都没办法指导学生写作,作文都是由着学生自己写的,学生写作水平提不高是情有可原的。
  3、 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
  学生不明确写作目的,没有写作材料,不懂写作方法,更体会不到写作带来的益处和乐趣,所以,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负担,对写作一点都不感兴趣。我曾经对我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作文兴趣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管哪个年级,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比对作文感兴趣的多,接近两倍,而且随着年级的递减,不感兴趣的百分比越高。我还到过一些乡中学和小学去调查,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在6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是不感兴趣的。
  4、 学生没有养成写作习惯。由于老师平时抓得不严,又不认真指导,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懒得观察周围事物,懒得动脑思考问题,更懒得动手进行写作练习,什么都想依赖现成的东西。如果老师追得紧,就随便抄几段交上去;如果老师不追就干脆不写了,他根本没有想到,学习写作也是靠日积月累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荀子也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不以成江海。”写作也如此,你不写作一篇篇小文章,你就成就不了大文章,你的写作水平也就没法提高。
  5、 地域条件及设备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范围狭窄,视野不开阔,使学生很难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虽然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但山里的孩子仍然不知道火车、飞机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卫星上天了。山里的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资源缺乏,师资水平不高等等,这些都给作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6、 民族语言及民族风俗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普通话,不论从音节上还是从词汇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当学生把自己民族语言译成普通话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了。在音节上,壮族语言只有不吐气音而没有吐气音,所以壮族学生读书时,不管吐气音还是不吐气音全部读成不吐气音,写成字时也经常混用。苗族语言只有前鼻音、不圆唇音、平舌音,而没有后鼻音、圆唇音、翘舌音,所以,苗族学生经常把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圆唇音与圆唇音、平舌音与翘舌音相互混读、混用。在词汇上,壮族学生经常把词序搞颠倒,如普通话的“猪肉”在壮话里是“肉猪”,“猪潲”在壮话里是“潲猪”“英语老师”在壮话里是“老师英语”,所以壮族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出现“肉猪”“潲猪”“老师英语”等词语。
  三、结合本地实际, 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方法
  1、端正作文教学态度,正视作文教学指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份,考试时作文占百分之四十多。这就深深地说明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重要地位,不可忽视。谁忽视了作文教学,谁的语文教学水平就没法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作文教学指导,严格写作训练。教师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主导地位,认真对学生进行写作前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要求,准确理解题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教学水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杯水。如果教师连一杯水都没有,如何给学生一滴水呢?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之余,应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多看书,多钻研写作知识,多写“下水”作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教学水平。如果能著书立说来影响学生,那就更有说服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是一切活动的驱动力。学生如果对某科产生兴趣,就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学者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去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首先,通过作文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这种目的教育应结合实际,应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了自觉的目的,才能培养作文兴趣。其次,命题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命题,题意所含,要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所撰作。”这就要求教师命题要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事物去命题,才能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产生丰富的联想,看了题目才想写爱写。再次,降低起点,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畏难情绪。初学写作,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在习作中表现出一点点闪光点,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使他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改得太多太死,以免挫伤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即使写得不好,也要基本保留学生自己写的部分,不可全删大改,否则挫伤了学生的才思,以后他就不敢下笔了。作文讲评时也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通过这样情感对流,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写”逐渐转入“我要写”,作文教学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3、加强口语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语言的正确与否,对写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这给写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要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楚。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注意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经常出现的语音问题,发现有读音不准确的,要及时地指出来,并予以改正。如壮族学生经常把送气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教师在上课时,要时刻注意壮族学生的送气声母,看他是否发音准确了,如果发音不准确,你就要讲清发音部位,教给发音方法,慢慢引导学生发好送气音。同样道理,苗族、彝族学生经常把后鼻音发成前鼻音,把圆唇音发成不圆唇音,把翘舌音发成平舌音等,教师也要在教学中注意帮助纠正。
  其次,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进行口语训练。民族语言发音不准确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能改正过来的,这需要一个慢慢过渡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口语训练,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纠正错别字。如把经常混淆的声韵母对比拼读,或者读一些绕口令,这都有利于学生读准字音。同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普通话,不仅上课时用普通话,平时交谈也要用普通话。还有通过普通话来开展各种活动,如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等。
  通过读准普通话,纠正方言的不正确读音,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准确使用语言写作作好准备。
  4、 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
  多读书,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多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学习到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选词炼句和不同的表达方法。汉代的大作家杨雄就说:“能读千赋则善赋。”是说读了很多名家写的赋,自己也就善于写赋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读了很多很多书,写起文章来,文思就会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说:“书痴者文必工”,意思说,沉迷阅读的人,他的文章必定会写得好。以上作家都说了同一个意思:只有读书多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作为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各样书籍,从中吸取书中的精华,为写作积累素材。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好词语、好句子、好手法,随时记下来,以便将来写作中使用。
  5、引导观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观察是对认知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生活素材的必由之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90%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加拿大学者马库勒曾形象地说过:“听收音机长大的60岁老人等于看电视长大的六岁儿童。”特级教师魏书生也说过:“凭空杜撰,搜索枯肠,如无源之水,常觉得没什么可写;注意观察,就象接通了源头活水,有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在身边。”由此可见观察之重要。少数民族地区风景秀丽,山青水秀,四季风景各异,小花小草小树名目繁多,各种各样小动物令人目不暇接,天上飞的,树上叫的,地上走的,河里游的,应有尽有,各种各样的民风民俗更是趣味无穷,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火把节,仡佬族的吃新节,壮族的歌圩节等各具特色。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它写成日记,那将是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自觉地留心身边的事物,并把它记下来,一方面为写作积累材料,一方面自己得到练笔,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6、培养各种思维能力,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并不是把我们观察到的事物,通过语言简单地罗列出来,它需要作者在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通过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概括出所要表达的中心,然后根据提炼的中心选取材料。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各种思维,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等概括出最准确、最恰当主题,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去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反映。我们学生作文写得不好,最主要是没有明确的主题,不懂得围绕中心选取材料。所以,作为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观察或选取材料。
  要写好作文,除了运用多种思维以外,还要运用想象。想象过程是写作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心智活动。缺乏想象力的作文,必然是文思呆滞,语言贫乏;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新意的文章。所以,教师在强调学生写真人真事的同时,也应该允许学生进行一些合理的想象和虚构,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描绘的景物也才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运用想象在《桃花源记》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桃花源,这桃花源就很形象,很生动。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写作不同形式的想象作文,如扩写、缩写、改写、续写,或者是半命题题目,如“假如我是××”“二十年后的××”,这对发展他们的创造想象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才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认真地组织好这一活动,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刘承禧教师认为:“学生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现实社会和各种事物,大量吸收多方面的即时信息,获取各方面的新鲜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办学习园地,办黑板报,组织各种兴趣小组等校内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学会自己搜集材料,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等,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看一看四化建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听一听前辈们战天斗地的业绩,体会一下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畅通无阻情怀和惬意,从而激起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歌颂祖国,歌颂人民。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给作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它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师平时多观察多研究,一定能发现它的特点。只要我们教师抓住特点,对症下药,并不断地强化训练,我相信一定能够把少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搞好。
  参考文献:
  [1]温全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剖析及对策[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王金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3]谭珂珂 浅谈读书与写作的关系[J].课外阅读(中旬),2013(1)
  • 【发布时间】2020/6/11 19:00:10
  • 【点击频次】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