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案例设计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者】 曹 燕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新华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捉迷藏》课题设计为例

  一、背景
  第八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绩。课堂教学出现了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以“展示、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好奇、好探究、好讲理、好分享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则是要将天性之人培养成理性之人、培养成能自由融入社会的理性的人。
  从生物性上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最宝贵的成本?。无论是由好奇而质疑,由疑问而思考,还是由思考而分享,都毫无例外的需要投入时间成本。而时间成本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的有限性,不允许我们随性挥霍。
  从社会性上看,分享要看对方的需要,要看分享产生的效益,要看对方的情感反应等。这些或明或暗,若隐若显的社会规则影响着人的选择和决断,又会无时无刻不在无形中制约着思考、分享的内容。由无节制的提问、思考、分享到有选择的问题、思考、分享,是人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必然。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幼小时问题很多,越到大了问题越少。有的人将其全部归因为教育对提出问题能力的忽视,压抑人的天性等原因,我认为有失偏颇。由天性而问,到理性而问,是成长的必然,是社会人理性选择的必然,无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不再每事问、不再每事“说”都是人在成长的表现。
  我们希望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中,通过让学生间的合作分享,把爱的教育变成了爱的行动,变成了每个人的内在需要。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社会化的合作与分享中,人的理性最终发展,一定是善良,是善念,是对他的关爱和慈悲。
  二、重视眼、脑、口、手、综合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图像认知心理学派提出了“预成图式”的观念,即:视觉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因此,不同的人对于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看的方式不同了,注入的情感不同了,最终所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而我们在面对农村的孩子时,可先让他们在学习数学之前认真的观察欣赏图片,并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此拓宽农村学生的眼界,丰富自己知识面,这也是培养农村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的观念中:一个人直观的看这个世界时发生的情况,与他坐下来闭着眼睛“思考”时发生的情况,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别。显而易见,一个人对外界的看法,都与所见所想是分不开的。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识图能力也是自我思想和情感的一种体现。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
  (三)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忘记手是听命于眼睛和大脑的。明代王履云:“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所以,要想整体提高农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要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合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农村小学教学才能打破固有模式,改变单调的教授方式,课堂才能变成通往艺术的殿堂。   
  三、重视眼、脑、口、手综合训练对我校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对孩子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更推动了农村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我校现在的农村学校硬件设备都达到国家标准配置,已缩小了和城里学校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取现代科技结合教学,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此来促进我校学生素养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进一步推进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逐步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四、以课题《捉迷藏》为例进行案例设计
  《捉迷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三)教学难点: 能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师: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喜欢在户外活动,瞧,他们在做什么? 
  生:捉迷藏
  师:是的,看他们玩的多开心啊!(板书:捉迷藏) 
  请用你的数学眼光,仔细的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观察情境图,教师指名汇报 师:你怎么知道是8个人呢? 
  生:数出来的。 师:你很有数学眼光。
  二、探究新知 
  该怎样列式呢?用什么方法呢? 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3-8= 师:为什么要用减法? 生:思考并回答 
  师:该怎样计算呢?这个我们好像没学过啊!我们只学了10以内
  减法和十几减9。 1、利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你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和同桌说说你的算法和答案。 
  生:动手摆一摆,算一算。(插入音乐) 指名汇报算法。(生在黑板上边说边摆) 
  师:谁想到黑板上来摆一摆,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算法。 算法一: 10-8=2    2+3=5 
  师:你怎么想起来用10减8了呢?你怎么不用3减8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 10是哪来的呢? 
  师:你是把13拆成了10和3。先从10里面减去8,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用红色的粉笔把要拿走的圈起来,还剩 下2根。然后呢?
  生:借助小棒继续计算
  师:你能读懂他的算法?
  师:他的摆法用算式怎样表示呢?(板书算式)
  师:哦,他拆的是大数13谁的算法和他是一样的?还有不一样的孩子,你是怎么算的呢?
  算法二:13-3=10      10-5=5 师:为什么先要拿走3根? 生:思考并回答。 
  师:哦,是先把个位上的3根减去,还剩下几根?(边说边圈) 生:算一算 
  师:又得到10了,看来他也很喜欢10。然后呢? 生:借助小棒继续计算。 师:你能读懂他的算法? 
  师:他的摆法用算式怎样表示呢?(板书算式) 
  师:哦,他拆的是小数8。无论是拆大数13,还是拆小数8,你们都用到了10,这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 
  谁的算法和他是一样的? 
  那不一样的孩子,你是怎么算的呢? (3)8+( 5 )=13    13-8=5 2、利用数线图画一画,算一算。
  2、 利用数线图画一画,算一算。 
  (1)一个一个地减 
  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算法) 生:仔细观察数线图,说一说。 师:你怎么知道是减的? 生:思考并回答。 
  师:那老师总共减了几个一呢? 生:数一数,说一说。 
  师:总共往回数了8个,所以就是给13减了一个8,最后箭头指向5,所以答案就是5。 (2)分段减 
  (课件出示算法)这个呢?你能看懂吗? 
  生:仔细观察数线图,并说一说。  
  师:看来在计算时,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还可以借助数线图来帮助我们计算。 
  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十几减8(板书) 你学会了吗? 师:那就请你算一算   
  12-8=    17-8=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的不错,你敢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三、练习
  1、摆数学 
  14-8 = 
  2、画数学          16-8 = 
  3、开火车 
  14-8 =    17-7 =     15-8 =    17-8 =    16-8 =    17-9 = 你发现了什么? 
  5、摘苹果(音乐:找朋友) 
  四、小结总课 
  看来收获满满啊!再来看看我们的智慧树,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总结
  对于农村小学数学来说,教师要尽量让整堂课的每个环节都贯穿着学生眼、脑、口、手的综合运用。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去展示各种图片和视频,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亲身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中,注意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在评价环节,要把话语权移交给学生,尽量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思维才能有长足的进步,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只有这样,农村孩子们感悟才能提升,才能从课堂中认识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农村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把新课程的理念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任景业著,《分享孩子的智慧——改进教学的建议》,东北师大出版社,2014年6月
  [2]任景业著,《关注思维的细节——读懂孩子的建议》,东北师大出版社,2014年6月
  [3]引自专著: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 【发布时间】2020/6/11 19:02:50
  • 【点击频次】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