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特殊教育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中班级人数比较少,并且每一个班级都象是一个小家庭,教师就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需要通过家长的爱护和关系,为学生营造出温暖的班级气氛,引导学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爱的教育。
关键词:特殊教育;存在问题;关爱学生
近年来,我国全面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组织了优秀的师资队伍,使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特殊教育工作与普通教育有较大区别,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工作。对此,本文在阐述特殊教育意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部门分割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很多部门各自为阵,部门分离,力量单薄。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特教班、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特教班)、特殊职业学校、职业高中、资源中心、培训中心、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中心)等都在展开校本开发及设置的工作。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校际开发。没有建立统一的资源中心及数据库,会导致所开发设置的课程有可能出现单一、重复或者不全面等一些列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际合作”、“校校互动”的合作模式。
2、课程设置内容不全面
目前针对特殊儿童,采取“医教结合”模式,医疗康复(包括生理治疗和心理辅导)与教师教育、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发展自我方面的教育等。对特殊儿童因特施教,采取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小班教学,或者一对一的个训课。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让特殊与普通的健康儿童共同接受教育。但是从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内容方面来看,存在“医”、“教”结合不紧密,相互脱节的现象。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康复训练人员。在康复中心、特殊儿童医院则是注重了医学的治疗与康复,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功能。医学专家(康复训练师)、特教老师、心理教师之间相互脱节,使得特殊教育的课程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教育合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议
1、关爱学生群体,做学生的知心人
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充足爱心与耐心的工作,教师首先需要心中有爱,像爱家一样爱学校,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唯有心中有爱,才能担任教师一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与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爱护和尊重所有学生,在掌握所有学生不同喜好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更加直观地了解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出现这一心理状况的原因,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对应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2、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班级学生一定要全面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对于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都要有全面的了解,这一工作是进行特殊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就无法展开合适的教育工作,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因为特殊教育学校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残疾状况,也要对学生的家庭环境、背景以及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还有行为特点、性格等都要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只有将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全面了解以后才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合适的方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取得成效。
3、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对于残疾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由于身体方面的残疾很容易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学生在长大以后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同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也同样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观念,在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容易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并不能进行健康向上的生活。残疾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认知可能不完善,因此,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将良好的思想品德贯穿到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观念与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
4、班级管理中以爱为主
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育态度,针对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用真心来关心和爱护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鼓励学生能够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关心,当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时候,学生才能够感受到爱并提升对于教师的信任主动加强跟教师的沟通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针对性地选择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班级中包含的人数并不很多,但是不管人数多少,教师都需要加强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加大观察力度,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能够留心学生的成长变化,掌握学生产生的心理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不要选择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刚入学时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手把手地耐心教导,以身示范的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教师还需要加强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这样才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跟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认真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地调整班级管理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对于社会和人际交往都存在恐惧心理。因此,无论是在个人情感上还是精神世界里,管理人员和教学工作者都要换位思考,尽量去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由于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内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工作状态,为特殊学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小学特殊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2):9.
[2]郑梦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特殊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析[J].新校园(阅读),2018(01).
关键词:特殊教育;存在问题;关爱学生
近年来,我国全面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组织了优秀的师资队伍,使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特殊教育工作与普通教育有较大区别,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工作。对此,本文在阐述特殊教育意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部门分割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很多部门各自为阵,部门分离,力量单薄。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特教班、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特教班)、特殊职业学校、职业高中、资源中心、培训中心、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中心)等都在展开校本开发及设置的工作。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校际开发。没有建立统一的资源中心及数据库,会导致所开发设置的课程有可能出现单一、重复或者不全面等一些列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际合作”、“校校互动”的合作模式。
2、课程设置内容不全面
目前针对特殊儿童,采取“医教结合”模式,医疗康复(包括生理治疗和心理辅导)与教师教育、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发展自我方面的教育等。对特殊儿童因特施教,采取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小班教学,或者一对一的个训课。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让特殊与普通的健康儿童共同接受教育。但是从特殊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内容方面来看,存在“医”、“教”结合不紧密,相互脱节的现象。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康复训练人员。在康复中心、特殊儿童医院则是注重了医学的治疗与康复,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功能。医学专家(康复训练师)、特教老师、心理教师之间相互脱节,使得特殊教育的课程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发挥教育合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议
1、关爱学生群体,做学生的知心人
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充足爱心与耐心的工作,教师首先需要心中有爱,像爱家一样爱学校,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唯有心中有爱,才能担任教师一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气与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爱护和尊重所有学生,在掌握所有学生不同喜好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更加直观地了解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出现这一心理状况的原因,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对应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2、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班级学生一定要全面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对于他们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都要有全面的了解,这一工作是进行特殊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就无法展开合适的教育工作,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难以取得成果。因为特殊教育学校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残疾状况,也要对学生的家庭环境、背景以及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还有行为特点、性格等都要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只有将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全面了解以后才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采取合适的方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取得成效。
3、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对于残疾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由于身体方面的残疾很容易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学生在长大以后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同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也同样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观念,在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容易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并不能进行健康向上的生活。残疾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认知可能不完善,因此,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将良好的思想品德贯穿到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观念与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
4、班级管理中以爱为主
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育态度,针对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属于特殊群体,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用真心来关心和爱护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跟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鼓励学生能够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关心,当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时候,学生才能够感受到爱并提升对于教师的信任主动加强跟教师的沟通交流。这样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针对性地选择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班级管理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班级中包含的人数并不很多,但是不管人数多少,教师都需要加强对于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加大观察力度,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能够留心学生的成长变化,掌握学生产生的心理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也不要选择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而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刚入学时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手把手地耐心教导,以身示范的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教师还需要加强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这样才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更多学习中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跟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认真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地调整班级管理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产生自卑的情绪,对于社会和人际交往都存在恐惧心理。因此,无论是在个人情感上还是精神世界里,管理人员和教学工作者都要换位思考,尽量去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由于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内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工作状态,为特殊学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小学特殊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2):9.
[2]郑梦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特殊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析[J].新校园(阅读),2018(01).
- 【发布时间】2020/6/11 19:04:04
- 【点击频次】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