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阐述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寻找厌学学生的“闪光点”;尊重、赏识学生;培养兴趣,确立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途径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突出强调课堂注意力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安排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体。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能否有效激活课堂主体,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素质不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是我们思品课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思品课上课教师讲空道理,说空话,交待知识要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有些班级厌学学生的比例升高,而厌学是有方向性的。有的学生厌学这个教师的课,但不厌学那个教师的课。实践证明,哪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与学生关系正常,特别是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厌学的就少。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应,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他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1.解决学生疑惧状态
疑惧即猜疑畏惧。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也会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师应当怀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亲近他们,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人,这样就可能消除学生的疑虑,引起态度的转变。
2.尊重学生自尊
自尊心是指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自尊,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它是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爱护思品课厌学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教师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要大声训斥。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这样便有可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出现改过自新的可喜局面。
3.珍惜学生的“闪光点”
“闪光灯”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学生潜在的优越之处。对待思品课厌学学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教师应从课堂厌学学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课堂厌学学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4.赏识学生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厌学学生冷眼相看,对他关注不够,会使他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尊重他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由于厌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多,因而他常常对学习感到灰心丧气。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他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同时,教师应善于把厌学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及时传送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
5.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培养兴趣
目标是对课堂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课堂的预期目的,为学习指明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的引入中,应尽量有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6.搭建学习平台
厌学学生的形成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转化厌学学生必须致力改变课堂模式,构造新的教学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营造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对问题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照顾厌学学生。介绍新知识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弥补学生的知识断层,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学生的转化过程,教师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我们应该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分享他哪怕一点点的进步,理解他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肯定他的努力和付出的劳动。
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态度,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关联系条件,指导家长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协调学校和社会因素,给予学生良好的转化氛围,使学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总之,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不辱没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叶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体验式教学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0(02):67.
[2]陶生军.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微视频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206.
[3]唐靖.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讨论法研究——以湘潭县肖冲小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6):232-236.
[4]李萍.多元化导入——构建魅力小学思品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133.
[5]朱金梅. 浅谈小学思品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 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发现杂志社,2007:938-939.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途径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突出强调课堂注意力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安排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体。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能否有效激活课堂主体,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素质不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是我们思品课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思品课上课教师讲空道理,说空话,交待知识要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有些班级厌学学生的比例升高,而厌学是有方向性的。有的学生厌学这个教师的课,但不厌学那个教师的课。实践证明,哪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与学生关系正常,特别是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教师所教的课学生厌学的就少。因此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不管学生的反应,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培养他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1.解决学生疑惧状态
疑惧即猜疑畏惧。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也会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师应当怀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亲近他们,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人,这样就可能消除学生的疑虑,引起态度的转变。
2.尊重学生自尊
自尊心是指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信、自爱、自重、自尊,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它是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爱护思品课厌学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教师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要大声训斥。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这样便有可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出现改过自新的可喜局面。
3.珍惜学生的“闪光点”
“闪光灯”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学生潜在的优越之处。对待思品课厌学学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教师应从课堂厌学学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课堂厌学学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4.赏识学生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自觉地对厌学学生冷眼相看,对他关注不够,会使他在人格上有自卑感,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尊重他的尊严和价值,赞赏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微小的进步,是转化的关键。由于厌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多,因而他常常对学习感到灰心丧气。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并肯定他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他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进步,与他谈心,成为知心朋友,让他从自己的优点、兴趣、爱好中获得自信,从而鼓起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同时,教师应善于把厌学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及时传送给家长,让家长分享子女进步的喜悦,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庭的温暖和爱护,使他深信自己能够学好。
5.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培养兴趣
目标是对课堂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课堂的预期目的,为学习指明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的引入中,应尽量有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6.搭建学习平台
厌学学生的形成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转化厌学学生必须致力改变课堂模式,构造新的教学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营造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对问题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照顾厌学学生。介绍新知识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弥补学生的知识断层,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学生的转化过程,教师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我们应该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分享他哪怕一点点的进步,理解他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肯定他的努力和付出的劳动。
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态度,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关联系条件,指导家长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协调学校和社会因素,给予学生良好的转化氛围,使学生积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总之,让小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不辱没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叶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体验式教学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0(02):67.
[2]陶生军.小学思品课堂中运用微视频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206.
[3]唐靖.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讨论法研究——以湘潭县肖冲小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6):232-236.
[4]李萍.多元化导入——构建魅力小学思品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7(24):133.
[5]朱金梅. 浅谈小学思品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 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发现杂志社,2007:938-939.
- 【发布时间】2020/6/11 22:25:16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