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山区小学语文教学与心育实践初探

 

【作者】 王玉梅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渗透心育是语文教学的优势、历来语文心育工作的缺陷和语文教学促进心育的主要途径三大点阐述语文教师应注重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博爱真情、心灵蕴藉融入到对学生的心育工作之中,从而更好的影响学生、指引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育实践
  心育是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是指教育者以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为目的,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对受助者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实践。在传统知识范型支配下的基础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而根据转型时期新的知识观,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一种探究知识、反思知识和生产知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枯燥的,而是一个充满着理智和乐趣、陶冶情感的过程。在小学各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在对学生素质发展促进方面的作用,更重要、作用更凸显、影响更广泛。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小学语文教育对促进学生心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一、语文教学的优势
  语文涉及人文社科、改革发展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心育工作的丰富“宝藏”,是加强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并统一的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功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循序善诱、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品格、行为、气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式、快乐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语文在心育工作上的缺陷
  陶行知曾经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但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受社会环境、应试教育、教育体制等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知识和能力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知识转化方面的智力训练,而忽略了语文的心育功能,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有一定差距。
  同时,当前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期望高、学业压力大,家长和孩子都忙于各类辅导班、培训班,对应试知识、应试技巧的学习乐此不疲,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考得好就代表老师教的好;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综合素质再高家长也不认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师对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当前很多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编者的意图,缺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意识,不能自觉地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忽视在教育实践中跟踪、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善于把语文课本中的人文价值转化为引导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主要途径
  1.深挖文本,寻找语文的心育素材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情感教育的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除了获得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外,文中杰出人物形象或动人的故事情节或者优美的风景,都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人格具有重塑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也改善着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心育“宝藏”和典型素材,努力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载体和媒介。我们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典范人物,利用典范人物的权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如,孟母三迁、黹壁借光等故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获得了语言的技巧和功能知识,更是学到了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美好品德,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心灵。
  2.巧搭平台,丰富语文心育的途径
  语文教师除了挖掘课本素材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可以巧搭平台,组织一些与语文课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比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利用日记抒发自己积极情感,把日记打造成“私人领地”“私密空间”,与自己对话、与心灵沟通,唤起学生对景、物、人的深刻感悟,从而驱使他们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中去,让他们在入情、动情时,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再比如,我们语文课也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去切身体验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惠崇春江晚景》、《清明》、《春先秋冬》等篇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书中所描绘的情景,让那个学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平等沟通,以对话深化心育影响
  调查发现,多年以后学生对老师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你教过的课文、教授的知识,而是某个行为、某句话对他的心灵触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当好“传道受业解惑”的导师,还要注重发挥其在小学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通过构架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博爱真情、心灵蕴藉融入到对学生的心育工作之中,从而更好的影响学生、指引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善于管理学生,还要当好学生信赖的朋友和长辈,与学生平等相待,坦诚交流,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姿态去沟通,调动学生自我的力量,发挥自我指导的作用,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伊石泉.课文——学生心育的范本[J].黑河教育,2018(12):18-19.
  [2]钟志农.校本心育课程应坚持线性化、大众化、科学化[J].江苏教育,2019(96):32-35+45.
  [3]张玉芳.谈语文教学中的“心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152-153.
  [4]宋萍.沃野上盛放心灵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心育理念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56.
  [5]阎威. 心领神会——心育与语文教学[C].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5:161-162.
  [6]马晓慧.小学综合心育模式的实践途径探索——以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7):50-53.
  [7]徐中收,朱业标.基于SCQA架构的中小学心育活动课教学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4):29-30.
  • 【发布时间】2020/6/11 22:26:51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