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识字能力、阅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性教学。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想要完成这样综合性教学,我们就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历的事情写起,从“我”写起,慢慢扩展到学生周围生活,让生活的综合性促综合性写作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及逻辑思维的综合表现。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作文教学,差距更大。一方面,农村小学大多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呆板;另一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较低,他们的视野比城市学生的视野窄、见识少、 信息贫乏,语文基础相对来说也更薄弱,综合性阅读面更窄,阅读量少。两者造成了农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比不上城市学生,写作起来与现实生活脱节,与内心的真情实感脱节,使得作文教学更加困难。然而,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并不是“无方可循”“无法可依”的。其实,正如叶圣陶先生就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就要让学生从身边之事写起,写出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的作文在求真务实上,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越写越灵活,并逐渐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现在就根据我多年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农村作文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从“我”写起,激发写作的兴趣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冲动和习惯,凡是产生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力量又足以推动一个人去为实现它而奋斗,都会成为兴趣。兴趣其实是个人的活动与目标事物融合程度,而“我”是学生自己最熟悉不过的了,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应该非常清楚,让学生写“我”,最容易把自己的内心冲动与写作的思想内容融合。因此刚进入习作阶段,就应该从“我”写起,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首先,写“我”之所做。农村孩子每天所做的事还是很多的,比如在学校做的事如读书学习、打扫卫生、文体活动等;在家里做的事如家务、玩耍等。
其次,写“我”之所见。“做”是自已的亲身参与,而“见”则是用眼观察到的事物及活动。每天,学生除自己做的事外,还会看见更多的事,比如,有人物的活动,有动物的活动,有景物的变化,有事物的发展……
再次,写“我”之所想。人是有思维的动物,而且可以说,其思维无时不有。就学生来说,每天不知要想多少的事,虽然有些事很简单,很平常,也有的事很无聊,但总会有些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写自己所想的事情,学生觉得不难,写作兴趣浓厚,作文时很快乐。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他们心之所想。这样,学生对写作才有兴趣、也有信心,自然对作文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同时,要给学生的每篇作文点赞。在批改学生习作时,我千方百计找学生的闪光点,诚恳地表示肯定、赞扬。哪有学生不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闪光的东西所感动的?连我也常常被自己找到作文中的闪光点而感动。比如一位学生在一篇描写小草的习作中是这样写的:“那些可恨的小草,无时无刻地插在爸爸的菜地里,那纵横交错的根爬满了爸爸的双手。”这样的语句,也只有经历了劳作的农村孩子才会想到的。我在讲评这篇作文时,着意表扬这位同学。此后,他的作文富有创意,进步很大。
二、让学生写更多的“他”,点燃创作的火花
作文写“我”,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容易写得出来,也就容易培养写作兴趣。不过光写“我的”,作文材料和视角有限,当学生的写作兴趣渐浓,我们为了扩大题材内容,我们要教会学生言“他”。其实,学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我”之外,还有更多的“他”。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的习作思路由“我”再引向“他”,那么,其可写的内容也就丰富了许多。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他们都有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总是整天都抱着书本,喜欢读书;有的人爱好穿着打扮,喜欢服装;有的人经常玩赏某个东西……而这些“物”都与“他”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只要我们爱人之所爱,想人之所想,那么,要写出“他”,也就得心应手了。
孩子的思想是纯朴,抽象逻辑思维不发达,而想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如一个月亮可以想象成圆盆、小船,同样也可以想象成香蕉、气球等等,这些又是我们写作教学可以利用的内动力。
比如,我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就给班里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野餐活动,同学们都玩得挺高兴。回来后,我就要求他们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为《野地里的午餐》。在指导习作时,我也强调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要写出真情实感。我想有这么好的材料,孩子肯定会写出精彩的文章。然而,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着描写野餐的经过,最后写高高兴兴地回来。作文显得很平淡,没有一点感人之处。经过一夜的沉思,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是自己在教学中指导不当,使学生的思维没有放开想象。第二天,我又采取别的指导方法。我对交上来的作文进行了讲评,再次指导学生写这次野餐活动。这次我采用拟题作文的方式,激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同学非常活跃,都急着想说自己感人的事,有的说“搭灶”,有的说“烧面条的方法”,有的说“我终于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 ……我就趁热打铁,又提示到:我们用什么题目好呢?这样一问,同学们又激动地说起来: “高兴”、 “搭灶”、 “丰盛的午餐”、“老师笑了” ……想不到,学生竞一连说了十几个题目,而且都说出自己取这个题目的理由。这次作文,同学们写的特别顺,不但课堂气氛轻松,而且写的文章也是千姿百态,富有感染力,通过这两次作文的对比,我感触很深:由“命题作文”改为“拟题作文”,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话可写,有自己的内容可写,作文就会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而不是以往的千篇一律。在作文指导中,我们教师应该设计适当的提问方式和引导方法,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作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总趋势。
三、让学生向“周围”发展,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学生的习作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反复训练后,其作文基本功已经较强了,这时候,再向纵深发展,写周围更多的内容,那么,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一、写周围的事物。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往往有许多的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平时观察好这些事物,抓住其发展的规律特征,然后再写成文章。比如,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
第二、写周围的环境。农村孩子熟悉的环境有:学校、家庭、村屯、山坡、田野……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写之不尽的作文内容,还能培养我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第三、写周围的景色。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春夏还是秋冬,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远山还是近水,都有不同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写景色,关键要抓住其变化特点,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经过观察周围的事物而写作文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辨别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材料的拆分重组能力,也就是由直观的兴趣向思辨能力兴趣。经过这样训练之后,学生在写作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要有创意地表达。”对于这一点,每位语文老师都在努力地尝试着。而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农村孩子生活范围小,见识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写作时常感到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遵循叶圣陶的“生活即教学的原则”,教法上从“我”到“他”到“周围”的渐进式教学,让学生愿写、易写、乐写,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 罗宾斯著 《罗宾斯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 多伊奇 《解决冲突》、《应用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素养及逻辑思维的综合表现。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作文教学,差距更大。一方面,农村小学大多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呆板;另一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较低,他们的视野比城市学生的视野窄、见识少、 信息贫乏,语文基础相对来说也更薄弱,综合性阅读面更窄,阅读量少。两者造成了农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比不上城市学生,写作起来与现实生活脱节,与内心的真情实感脱节,使得作文教学更加困难。然而,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并不是“无方可循”“无法可依”的。其实,正如叶圣陶先生就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就要让学生从身边之事写起,写出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的作文在求真务实上,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越写越灵活,并逐渐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现在就根据我多年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农村作文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从“我”写起,激发写作的兴趣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冲动和习惯,凡是产生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的力量又足以推动一个人去为实现它而奋斗,都会成为兴趣。兴趣其实是个人的活动与目标事物融合程度,而“我”是学生自己最熟悉不过的了,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应该非常清楚,让学生写“我”,最容易把自己的内心冲动与写作的思想内容融合。因此刚进入习作阶段,就应该从“我”写起,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首先,写“我”之所做。农村孩子每天所做的事还是很多的,比如在学校做的事如读书学习、打扫卫生、文体活动等;在家里做的事如家务、玩耍等。
其次,写“我”之所见。“做”是自已的亲身参与,而“见”则是用眼观察到的事物及活动。每天,学生除自己做的事外,还会看见更多的事,比如,有人物的活动,有动物的活动,有景物的变化,有事物的发展……
再次,写“我”之所想。人是有思维的动物,而且可以说,其思维无时不有。就学生来说,每天不知要想多少的事,虽然有些事很简单,很平常,也有的事很无聊,但总会有些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写自己所想的事情,学生觉得不难,写作兴趣浓厚,作文时很快乐。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他们心之所想。这样,学生对写作才有兴趣、也有信心,自然对作文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同时,要给学生的每篇作文点赞。在批改学生习作时,我千方百计找学生的闪光点,诚恳地表示肯定、赞扬。哪有学生不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闪光的东西所感动的?连我也常常被自己找到作文中的闪光点而感动。比如一位学生在一篇描写小草的习作中是这样写的:“那些可恨的小草,无时无刻地插在爸爸的菜地里,那纵横交错的根爬满了爸爸的双手。”这样的语句,也只有经历了劳作的农村孩子才会想到的。我在讲评这篇作文时,着意表扬这位同学。此后,他的作文富有创意,进步很大。
二、让学生写更多的“他”,点燃创作的火花
作文写“我”,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容易写得出来,也就容易培养写作兴趣。不过光写“我的”,作文材料和视角有限,当学生的写作兴趣渐浓,我们为了扩大题材内容,我们要教会学生言“他”。其实,学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除了“我”之外,还有更多的“他”。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的习作思路由“我”再引向“他”,那么,其可写的内容也就丰富了许多。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他们都有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总是整天都抱着书本,喜欢读书;有的人爱好穿着打扮,喜欢服装;有的人经常玩赏某个东西……而这些“物”都与“他”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只要我们爱人之所爱,想人之所想,那么,要写出“他”,也就得心应手了。
孩子的思想是纯朴,抽象逻辑思维不发达,而想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如一个月亮可以想象成圆盆、小船,同样也可以想象成香蕉、气球等等,这些又是我们写作教学可以利用的内动力。
比如,我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就给班里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野餐活动,同学们都玩得挺高兴。回来后,我就要求他们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为《野地里的午餐》。在指导习作时,我也强调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要写出真情实感。我想有这么好的材料,孩子肯定会写出精彩的文章。然而,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着描写野餐的经过,最后写高高兴兴地回来。作文显得很平淡,没有一点感人之处。经过一夜的沉思,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是自己在教学中指导不当,使学生的思维没有放开想象。第二天,我又采取别的指导方法。我对交上来的作文进行了讲评,再次指导学生写这次野餐活动。这次我采用拟题作文的方式,激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同学非常活跃,都急着想说自己感人的事,有的说“搭灶”,有的说“烧面条的方法”,有的说“我终于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 ……我就趁热打铁,又提示到:我们用什么题目好呢?这样一问,同学们又激动地说起来: “高兴”、 “搭灶”、 “丰盛的午餐”、“老师笑了” ……想不到,学生竞一连说了十几个题目,而且都说出自己取这个题目的理由。这次作文,同学们写的特别顺,不但课堂气氛轻松,而且写的文章也是千姿百态,富有感染力,通过这两次作文的对比,我感触很深:由“命题作文”改为“拟题作文”,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话可写,有自己的内容可写,作文就会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而不是以往的千篇一律。在作文指导中,我们教师应该设计适当的提问方式和引导方法,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作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总趋势。
三、让学生向“周围”发展,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学生的习作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反复训练后,其作文基本功已经较强了,这时候,再向纵深发展,写周围更多的内容,那么,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一、写周围的事物。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往往有许多的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平时观察好这些事物,抓住其发展的规律特征,然后再写成文章。比如,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
第二、写周围的环境。农村孩子熟悉的环境有:学校、家庭、村屯、山坡、田野……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写之不尽的作文内容,还能培养我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品质。
第三、写周围的景色。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春夏还是秋冬,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远山还是近水,都有不同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写景色,关键要抓住其变化特点,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经过观察周围的事物而写作文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辨别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材料的拆分重组能力,也就是由直观的兴趣向思辨能力兴趣。经过这样训练之后,学生在写作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要有创意地表达。”对于这一点,每位语文老师都在努力地尝试着。而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农村孩子生活范围小,见识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写作时常感到困难重重,这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遵循叶圣陶的“生活即教学的原则”,教法上从“我”到“他”到“周围”的渐进式教学,让学生愿写、易写、乐写,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教学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 罗宾斯著 《罗宾斯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 多伊奇 《解决冲突》、《应用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0/6/11 22:33:30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