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科学课渗透探究性学习途径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从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互动生成,注重探究点的选择,注重探究性学习中的多元评价,搞好探究学习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渗透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教学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不断地反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认真对待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老师们已逐步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怎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效能呢?
一、注重情境创设
1.激趣式引出探究问题?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的知识。而创设丰富的、有趣味性的、有现实性的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出问题及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推动思维主动发展。
科学课的每个环节我们都应该精心设计,力求激发孩子们探究能力问题根源的兴趣。如何《大气压力》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盛满水、盖着纸片的杯子和一个盛有半杯水,盖着纸片的杯子,然后问学生:“把这两个杯子倒过来,哪个杯子的水会流出来?哪个杯子的水不会流出来?想一想为什么?”顿时课堂的议论纷纷,有的说满杯的水会流出来,有的说半杯的水会流出来。此时教师引导说:“我们为什么不亲手做一做,让事实说话呢?”教师的话使学生茅塞顿开,他们的小手纷纷伸向课桌上的水杯……。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探究过程油然而生。
2.多元化体验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习《我们的身体》后,可以让学生单足走路、蒙眼走路,数一数、摸一摸身体的骨骼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我们的身体。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可以是一种活动单独组织,也可以是多种活动相互糅合。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二、注重互动生成
我们要密切关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生成性”,学生在课堂中有创造性的表现,“生成”各种有价值资源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探究活动基础上的,学生动起来了,就会动出新东西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这些思想、观念、创意、问题,便变成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鲜活资源,我们的教师要求发挥教学机智,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上课走向师生“互动生成”,如此课堂必将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1.和谐的研讨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一个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也最感兴趣。因此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表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要平等待人,真诚对话。不能压服对方,而应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师生的知识和精神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状态。为此,教师还应做到:
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②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③允许学生表达“出错”;④允许学生表达“出格”。
2.抢救突发“险情”
①预案及时“变奏”;②目标随机“升降”;③主题适时“变换”
三、注重探究点的选择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每个儿童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使这些杂乱的问题慢慢形成有结构的体系。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自主化探究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在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全部都解决也不能都不解决这些问题,围绕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到一个能激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探究主题,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探究的兴奋点。
2.将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探究需要
探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当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探究活动,但这个问题不应生硬的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
四、注重多元评价
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善于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在理解、关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五、搞好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探究学习很重要,分析探究学习更重要,探究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措施,所以每次课堂学习的探究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例如,在探究电磁铁南北极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北极,有的是南极。这个问题教师要巧妙的把它推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验证,学生找出来答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回春.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66.
[2]高晓晶,李为民.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2):56-61.
[3]张秀莲.浅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71+79.
[4]滕立立.分析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170-171.
[5]李平.试论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5):112-113.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科学教学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不断地反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认真对待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老师们已逐步重视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借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怎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效能呢?
一、注重情境创设
1.激趣式引出探究问题?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的知识。而创设丰富的、有趣味性的、有现实性的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去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通过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提出问题及探究任务,驱动学生去进行研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推动思维主动发展。
科学课的每个环节我们都应该精心设计,力求激发孩子们探究能力问题根源的兴趣。如何《大气压力》一课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盛满水、盖着纸片的杯子和一个盛有半杯水,盖着纸片的杯子,然后问学生:“把这两个杯子倒过来,哪个杯子的水会流出来?哪个杯子的水不会流出来?想一想为什么?”顿时课堂的议论纷纷,有的说满杯的水会流出来,有的说半杯的水会流出来。此时教师引导说:“我们为什么不亲手做一做,让事实说话呢?”教师的话使学生茅塞顿开,他们的小手纷纷伸向课桌上的水杯……。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探究过程油然而生。
2.多元化体验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学习《我们的身体》后,可以让学生单足走路、蒙眼走路,数一数、摸一摸身体的骨骼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我们的身体。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可以是一种活动单独组织,也可以是多种活动相互糅合。这样的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二、注重互动生成
我们要密切关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生成性”,学生在课堂中有创造性的表现,“生成”各种有价值资源是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探究活动基础上的,学生动起来了,就会动出新东西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这些思想、观念、创意、问题,便变成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鲜活资源,我们的教师要求发挥教学机智,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上课走向师生“互动生成”,如此课堂必将成为孕育发展性人才的沃土。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1.和谐的研讨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好一个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也最感兴趣。因此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表达”是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要平等待人,真诚对话。不能压服对方,而应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让师生的知识和精神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状态。为此,教师还应做到:
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②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③允许学生表达“出错”;④允许学生表达“出格”。
2.抢救突发“险情”
①预案及时“变奏”;②目标随机“升降”;③主题适时“变换”
三、注重探究点的选择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道,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引导学生自行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每个儿童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使这些杂乱的问题慢慢形成有结构的体系。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的机会。学生在自主化探究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在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全部都解决也不能都不解决这些问题,围绕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找到一个能激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探究主题,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探究的兴奋点。
2.将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探究需要
探究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当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时,教师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来引发探究活动,但这个问题不应生硬的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通过创设情境、材料的引导等途径将这些问题无痕的转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探究需要。
四、注重多元评价
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善于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在理解、关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五、搞好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探究学习很重要,分析探究学习更重要,探究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措施,所以每次课堂学习的探究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例如,在探究电磁铁南北极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北极,有的是南极。这个问题教师要巧妙的把它推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找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验证,学生找出来答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吴回春.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66.
[2]高晓晶,李为民.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2):56-61.
[3]张秀莲.浅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71+79.
[4]滕立立.分析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170-171.
[5]李平.试论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5):112-113.
- 【发布时间】2020/6/11 22:33:58
- 【点击频次】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