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美术学科的教学核心是对学生美术素养等能力的培养,而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又为其提出双重标准。教师不仅要重视小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应逐渐重视起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这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建立正确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并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勇于创新,创建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在不同层面与维度上都可获得一定的成长,在美术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完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核心素养的提高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艺术感受与领悟能力的提升方面,是小学阶段学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也是教育中的重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是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特别是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美术核心素质培养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上。
1、师生进行沟通交流,营造良好教学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通过打造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教师通过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与学生做好朋友,通过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实际状况,积极的采取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树立科学学习心态。教师也要注重互动和配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学会合作和交流。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学的保障,在实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针对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引导。教师要对美术理论进行教育的掌握,并且在美术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生生互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互相评价过程当中树立科学的探索观念,能够积极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合理引导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学习思路。教师通过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的引导,增强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欲望。由于小学生思维较为简单,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引导当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师在美术欣赏实践课时,教学当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通过培养学生对于各类事物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投入热情使学生在亲身感悟和探索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心态和价值观念。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体验当中培养学生的身心学习素养,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针对构图、色彩、造型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有所体验、有所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要在美术欣赏教学当中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锻炼学生的美术学习核心素养理念。
3、结合实际生活,教学方法巧妙
在现如今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老师们要学会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工具,再整合高新的多媒体技术将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而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孩子们对于美术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老师们通过这样的结合方式,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并且提高孩子们对于理论知识的使用能力。例如在《小挂饰》这节课上,老师们就可以让孩子们将生活中家中常见的小挂饰带到课堂中来,并且让孩子们根据这些小挂饰进行再次创作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孩子们展示作品的不同角度与层面,使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加的栩栩如生。
4、教师情绪高昂,教学状态积极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情绪将完全的带动孩子们的情绪,如果老师们可以完全的融入孩子们之中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平等的交流,那么孩子们也会更加乐于接受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因此,老师的教学态度将直接决定于孩子们掌握知识的多少。同理,老师们在培养孩子们核心素养的时候,自己积极的教学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乐于在美术的世界里遨游,从而发现美,找到美,并且创造美。
5、使学生在美术的体验中培养核心素养
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没有比从体验中获得乐趣最快的途径了。学生在近距离地感受美术的魅力后就会主动喜欢上美术,这样在美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明显提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对参与度和趣味性的感知是最为敏感的,在课堂上创造出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沉浸在对美感知的氛围中。比如说,在学生学习色彩的时候,先引导学生认识色彩,并且能够在大自然中准确地辨识出来,在此之后再在纸上用相应的颜色对看到事物进行涂色,就是体验学习的一种形式。
6、用游戏代入核心素养的培养
游戏也是很适合小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艺术情境,也是为了使学生在最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对陌生的知识进行吸收学习。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扮演自己画的角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就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7、借助媒体教材,培养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表现素养指的是学生借助传统或现代媒材创造符合自身需要的美术视觉形象的能力。教师要巧妙运用传统、现代视觉艺术,引导学生观看三维立体动画等,培养其良好的美术视觉形象感,帮助其树立空间与造型意识。如在《好吃的水果》教学中,为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构图方式,教师可将各类水果图片借复制、粘贴等方式引入,通过自由移动、变换等改变画面的构图,并鼓励学生效仿视频自主变换构图,感受不同画面构图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不断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可视现象。
结语
现如今的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三个阶段。因此,只要老师们用正确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就可以培养孩子们对于美的感知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奇妙的,是未知的,是美好的。因此只要老师们稍加引导,他们开拓思维与想象,就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创造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黄信贤.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8).
[2]解丽丽.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8).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中,核心素养的提高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艺术感受与领悟能力的提升方面,是小学阶段学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也是教育中的重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是美术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特别是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美术核心素质培养的重任,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上。
1、师生进行沟通交流,营造良好教学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通过打造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教师通过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与学生做好朋友,通过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实际状况,积极的采取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树立科学学习心态。教师也要注重互动和配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学会合作和交流。教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作为教学的保障,在实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思维。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创新教育教学的形式,针对美术理论基础知识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引导。教师要对美术理论进行教育的掌握,并且在美术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生生互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互相评价过程当中树立科学的探索观念,能够积极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合理引导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当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学习思路。教师通过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教学的引导,增强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欲望。由于小学生思维较为简单,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引导当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教师在美术欣赏实践课时,教学当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通过培养学生对于各类事物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投入热情使学生在亲身感悟和探索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心态和价值观念。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体验当中培养学生的身心学习素养,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针对构图、色彩、造型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使学生能够有所体验、有所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要在美术欣赏教学当中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追求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锻炼学生的美术学习核心素养理念。
3、结合实际生活,教学方法巧妙
在现如今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老师们要学会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工具,再整合高新的多媒体技术将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而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孩子们对于美术的理解,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老师们通过这样的结合方式,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并且提高孩子们对于理论知识的使用能力。例如在《小挂饰》这节课上,老师们就可以让孩子们将生活中家中常见的小挂饰带到课堂中来,并且让孩子们根据这些小挂饰进行再次创作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孩子们展示作品的不同角度与层面,使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加的栩栩如生。
4、教师情绪高昂,教学状态积极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情绪将完全的带动孩子们的情绪,如果老师们可以完全的融入孩子们之中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平等的交流,那么孩子们也会更加乐于接受老师们所传授的知识。因此,老师的教学态度将直接决定于孩子们掌握知识的多少。同理,老师们在培养孩子们核心素养的时候,自己积极的教学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乐于在美术的世界里遨游,从而发现美,找到美,并且创造美。
5、使学生在美术的体验中培养核心素养
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没有比从体验中获得乐趣最快的途径了。学生在近距离地感受美术的魅力后就会主动喜欢上美术,这样在美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也会明显提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对参与度和趣味性的感知是最为敏感的,在课堂上创造出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沉浸在对美感知的氛围中。比如说,在学生学习色彩的时候,先引导学生认识色彩,并且能够在大自然中准确地辨识出来,在此之后再在纸上用相应的颜色对看到事物进行涂色,就是体验学习的一种形式。
6、用游戏代入核心素养的培养
游戏也是很适合小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艺术情境,也是为了使学生在最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对陌生的知识进行吸收学习。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扮演自己画的角色,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就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7、借助媒体教材,培养美术表现素养
美术表现素养指的是学生借助传统或现代媒材创造符合自身需要的美术视觉形象的能力。教师要巧妙运用传统、现代视觉艺术,引导学生观看三维立体动画等,培养其良好的美术视觉形象感,帮助其树立空间与造型意识。如在《好吃的水果》教学中,为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构图方式,教师可将各类水果图片借复制、粘贴等方式引入,通过自由移动、变换等改变画面的构图,并鼓励学生效仿视频自主变换构图,感受不同画面构图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不断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可视现象。
结语
现如今的小学美术教学课程主要包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三个阶段。因此,只要老师们用正确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就可以培养孩子们对于美的感知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奇妙的,是未知的,是美好的。因此只要老师们稍加引导,他们开拓思维与想象,就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创造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黄信贤.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8).
[2]解丽丽.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8).
- 【发布时间】2020/6/11 22:35:49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