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有效策略,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重要做法。本文从激趣、任务驱动探究、开展合作学习以及成果展示与多种评价相结合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追求。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新课改实践中,已成为一线教师课堂努力的追求所在。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更新时期,倡导合作探究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而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这些精神用之于教学实践,使自我课堂更新颖、更生动,更富有育人实效,则我们应该着力研究的现实课题。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来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实践告诉我们,这个“火药”就是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激趣应成为我们教学首要追求。而有效的方式就是创新情境。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主体性。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要能够激活学生“我要学”之需,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绘画软件时,由于学校当时正在举行科幻画比赛,教学时,我把这事与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电子科幻画,看看哪位同学的设计有创意。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在一种争取最好的想法及好胜的心理愿望和热情驱动下,设计得非常认真,并在设计中学到了本课应该学到的计算机操作,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任务驱动探究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探究性教学的一种积极做法。在新课改推进至今,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它改变了过去“匠人学艺”的教学常态,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其编制模式即为典型的任务驱动式。
采取这种方法施教,其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对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完成任务,并从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落实到教学中,引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是前提,抛出问题,诱发学习兴趣是关键。在这儿,教师提出问题的时机和内容是我们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有师生间的交往,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像师生交往那样的代沟。相对来讲是平等的、自然的、随意的,更易于接近、交流和沟通。所以,首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交往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生生互动中亲历过程,学到知识和方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识。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独立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还需要同学要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同学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
四、展示成果与多种评价相结合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种极大鼓励。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可以通过成果展示与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体验而增强学习自信。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定期展示学生作品,让他们成果得以展示。这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也还是学生增强主体性,发挥能动性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而实践表明,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在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的配合下,学生有了成功体验,自信心张扬,学习动力更足,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的决心就更大。要知道,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总之,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找到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策略的实用性和必要性、科学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新颖生动的教学中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这样才能获得更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学园,2018年。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追求。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新课改实践中,已成为一线教师课堂努力的追求所在。在信息技术新课标、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改理念的更新时期,倡导合作探究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而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这些精神用之于教学实践,使自我课堂更新颖、更生动,更富有育人实效,则我们应该着力研究的现实课题。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来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实践告诉我们,这个“火药”就是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激趣应成为我们教学首要追求。而有效的方式就是创新情境。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任务或问题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环境,诱发、驱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的探索、思考与解决的主体性。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要活泼、新颖有趣,要能够激活学生“我要学”之需,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绘画软件时,由于学校当时正在举行科幻画比赛,教学时,我把这事与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设计一张电子科幻画,看看哪位同学的设计有创意。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在一种争取最好的想法及好胜的心理愿望和热情驱动下,设计得非常认真,并在设计中学到了本课应该学到的计算机操作,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实施任务驱动探究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说是探究性教学的一种积极做法。在新课改推进至今,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它改变了过去“匠人学艺”的教学常态,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其编制模式即为典型的任务驱动式。
采取这种方法施教,其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对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完成任务,并从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落实到教学中,引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是前提,抛出问题,诱发学习兴趣是关键。在这儿,教师提出问题的时机和内容是我们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只有师生间的交往,师生互动。对学生而言,同学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大致在同一水平上,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存在像师生交往那样的代沟。相对来讲是平等的、自然的、随意的,更易于接近、交流和沟通。所以,首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的交往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在生生互动中亲历过程,学到知识和方法,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的自我意识。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操作观察法、独立试验法、资料调查法、信息搜集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综合或穿插使用。例如,在讲任何一项操作时,都要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这时就用到了操作观察法,而在操作观察之中,针对不同问题,还需要同学要小组内进行讨论,就要用到小组讨论法,有的操作还需要每个同学都在试验中寻找答案。
四、展示成果与多种评价相结合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种极大鼓励。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就可以通过成果展示与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体验而增强学习自信。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定期展示学生作品,让他们成果得以展示。这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也还是学生增强主体性,发挥能动性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而实践表明,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在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的配合下,学生有了成功体验,自信心张扬,学习动力更足,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的决心就更大。要知道,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总之,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应找到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策略的实用性和必要性、科学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新颖生动的教学中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这样才能获得更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学园,2018年。
- 【发布时间】2020/6/11 22:36:12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