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农村小学语文网课资源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网络全覆盖,网速提高,网费下降,这使得农村地区也可以使用“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模式。但目前农村地区网速还较慢,上网课往往不够流畅,特别图文并茂的小学语文网课更难于做到全程流畅。为了解决农村小学语文网课不畅,使网课“慢网”不“慢课”,我们开发利用了农村特色网络课程资源模式——“远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农村本地的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模式。在这个特色课程资源模式的强力的支持下,农村的语文网课不仅“不断课”,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网课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网课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课程资源的强有力的支持,美好的课程设想很难传化成实际的教学效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愿意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教育工作者却很少,特别是新兴的农村网课课程资源,更是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真去研究开发,就算有人零星开发出来,大部分使用者也是随意使用,可以说农村网课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现状,我们以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居家网课授课实践经验为切入,推行一种“远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农村本地的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模式,在这个课程资源模式支持下,农村网课的上课过程变得多样且“不断课”,课的效果也很好。下面就这个模式进行探讨阐释。
一、远程网络资源的利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被居家隔离,有关部门推出了“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授课学习模式,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模式的一种。“停课不停学”的授课平台很多,开发授课的企业及个人也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是这些网课的开发是少数计算机高手或教育精英制作出来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大都照搬照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居家隔离看专家课堂视频”,这样做法效果是很低的。再加上农村的网速慢,常常是视频走不动,画面重影,声影分离等不利的问题,这种环境下,图文并茂的小学语文网课效率更低,进而发展为学生对网课的漠视或反感。其实,我们思考一下:这些视频都适合农村小学生了吗?学生是否喜欢这样视频中的上课方法?学生能够准时上网课吗?学生观看课堂凭借的工具是电脑还是手机?传输信息的网络是否畅通?就是思考这么几个问题,我们就会合理地利用远程网络资源,而不是远程网络资源的简单转发者。我们可以对视频进行载剪,只留下适合农村小学生的片段,这些适合学生内心需求的内容就会激起他们的兴趣。农村学生家长时间观念不强,给学生看直播网课,常常难于统一,还有网络信号不稳,就算能按时观看,也不能流畅的实时播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把上课视屏转化课件,再转发给学生,等到信号好时下载,择时观看,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课时间不统一,网络不稳难实时传播的难题。经过帅选、转换、改造的办法,我们不仅克服困难,而且能够把远程课程资源转化为适合农村网课的课程资源,发挥了它的真正效果。
二、开发利用农村本地的课程资源,并与网上远程课程资源互相结合。
我们上语文网课时,在网上搜搜,到网上买课程资源,这是开发利用远程网上课程资源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那我们该怎么弥补这点不足?我们在备课中,只要常常注意开发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就可以弥补运用远程课程资源过程中的不足。本地课程资源因与本地学生距离最近,在心灵上贴近学生的思想意识,学生愿意亲近接受;它还可以通过潜在的乡土文化意识,巧妙地传递知识给学生,又自然地沿着对乡土文化的好奇自觉去探索新的问题,使乡土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问题自然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体。那么,我们该怎么开发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该怎么转化成网上课程资源?该怎么与远程网络课程资源相融合呢?当我们思考并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已经懂得开发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了。下面就该怎么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进行探讨阐述。
(一)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根据疫情居家隔离期间的网课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受施者,也是使用者,同时学生本身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本地网课课程资源。我们开发的方式是:让儿童做“老师”录制“空中课堂”,或录制“快手课堂”、“抖音课堂”,也就是“儿童教儿童”。这个方法能克服农村网络不畅的不足,录制者把课堂视频放到微信或者QQ,接收的学生可以等到网络信号强时才下载观看。这个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适合儿童的作业心理学,它给录制者一种责任心,而后去选择自己教学材料和工具,制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录制者得到智力的开发、活动的锻炼和纠错的机会,他因能做主角而心满意足。对于接收网课的儿童,因年龄相仿而有同感,向往授课者,模仿授课者,甚至争当授课者。这样的网课,儿童间心灵相通,他们听懂,愿意接受,进而形成了语文兴趣。
比如网课教学一年级下册《春晓》这一课时,依据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识字,重点是读写。我们把录课任务交代给拼音和写字功底较好的学生,所给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认真读写就可以了,不用作讲解分析,力求使录制的网课内容保持原汁原味,因为儿童懂得他被教,儿童是很反感的,儿童的希望是:能看其他的同学做作业,并自由地向他的同学学习。实践证明,儿童自录课,一发出,其他同学都表示赞赏,并且来电咨询第二天是不是依然是自制网课,有的大胆一点就询问哪时轮到他来录制网课。从这些反响看,学生本身是网课人力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是十分有效的。
(二)充分开发利用自然情境网课资源
儿童大多热爱大自然,因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把自然情境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是如何把自然情境的课程资源用在网课上,却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毕竟网课要借助网络,学生见到的是影像不是可见可感可触的实景,它主要依靠手机或电脑屏幕间接感受自然情境以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的肉眼与实物的感应或身体与实体的直接接触获得知识,如果要使学生获得实景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借助儿童的“心灵兴趣”,“心灵兴趣”就是“兴趣”在儿童心理的记忆。目前疫情居家隔离,只能通过图片、视屏、声音等来刺激满足儿童的心理兴趣爱好以获得知识。比如学生喜欢爬学校操场边上的石马,平时上课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但是目前是疫情期间,儿童不可能聚集到操场边上来爬那墩石马,爬累了顺便坐在石马旁边的石凳上写作业,我们只能让学校附近的一两个小孩,在父母的带领下来爬石马,写爬石马的感受作文,顺便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课。只能这样通过儿童的“心灵兴趣”的刺激来使儿童习得知识,从而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利用自然情境的网课资源,我们可以用两种形式:一种就是上面说的,以代表形式到学生共同兴趣区域游戏学习,录制成网课上传,让学生共享意念中的兴趣游戏学习;一种相似实景替换记忆的兴趣情境游戏学习法。前者上文已经有论述,这里讲述后者。什么是“相似实景替换记忆的兴趣情境游戏学习法”?就是找身边的自然情境,看哪个自然情境与心灵意念喜欢爱好的自然情境相似,就用身边的自然情境来替换记忆中的自然情境,然后开始游戏学习。比如平时学生喜欢在操场上的喂蚂蚁或是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抓蝴蝶摘树叶做标本,游戏中给蚁皇、蚁后、蚁工、花蝶、粉蝶等昆虫及各式树种树叶命名或把游戏感受写成作文,从而学到了语文知识。然而,现在居家隔离,没有学校操场和小花园,每个学生只能在自家的庭院或是自家附近找到实景跟学校操场和小花园的实景相似的区域,而后进行相似的活动,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最后学生都把一些精彩的图片、视频上传网课平台,一起分享。这两种形式最终都通过网络上传形成网课,但是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是一两个同学到同学们的“心灵兴趣”区域进行游戏学习,而后以之为范本给同学们看视频感应得到知识;后者是各个学生在相似的自然情境下游戏学习,而后再交流。后者是实践性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
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可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素材及学生的生活情境成为网课课程资源;还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构网课资源库以对接复课后的线下实体课。
农村网课资源库的构建,这个任务应是老师来完成,因为农村学生的设备有限,大部分是用手机上网课,手机内存有限,就算存贮工具先进,农村学生也不懂取舍课程资源。农村网课资源库的建构,素材的来源主要有:远程网络资源、自己拍摄、当地媒体采编的地域性新闻、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课件等,可以说素材来源也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构建独立、完整的农村网课资源库,老师还得努力地筛选整合。目前的农村网课资源库的构建,必须体现两方面作用:一是上网课过程中用到,这就必须分类好,贮存好,搞好索引,需要时一点马上可用;二是疫情过后对接复课课程,使网课与线下实体课所教学知识前后对接。第二点是目前急需的,疫情过后的复课课程必须与隔离期间的网课相衔接,学生的知识才完整,这就要从资源库里调取资源,实际上要备好课,到上线下实体课时,使学生好像还在上“网课”,这就说明知识的衔接是无缝的,资源库的建构是成功。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网课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单单指远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农村本地的课程资源与网络结合后,也可以成为网课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两方面结合能使网课资源更丰富、更有活力、更有效果。我们还发现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网课课程资源,特别是老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网课课程资源意识和理念,才能更广泛、更深入、高水平开发利用网课资源,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美】 杜威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 学会做课题》 广西人民出版社
[3]【美】 多伊奇 《应用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网课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没有课程资源的强有力的支持,美好的课程设想很难传化成实际的教学效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愿意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教育工作者却很少,特别是新兴的农村网课课程资源,更是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真去研究开发,就算有人零星开发出来,大部分使用者也是随意使用,可以说农村网课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现状,我们以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居家网课授课实践经验为切入,推行一种“远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农村本地的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模式,在这个课程资源模式支持下,农村网课的上课过程变得多样且“不断课”,课的效果也很好。下面就这个模式进行探讨阐释。
一、远程网络资源的利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被居家隔离,有关部门推出了“停课不停学”的网上授课学习模式,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模式的一种。“停课不停学”的授课平台很多,开发授课的企业及个人也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是这些网课的开发是少数计算机高手或教育精英制作出来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大都照搬照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居家隔离看专家课堂视频”,这样做法效果是很低的。再加上农村的网速慢,常常是视频走不动,画面重影,声影分离等不利的问题,这种环境下,图文并茂的小学语文网课效率更低,进而发展为学生对网课的漠视或反感。其实,我们思考一下:这些视频都适合农村小学生了吗?学生是否喜欢这样视频中的上课方法?学生能够准时上网课吗?学生观看课堂凭借的工具是电脑还是手机?传输信息的网络是否畅通?就是思考这么几个问题,我们就会合理地利用远程网络资源,而不是远程网络资源的简单转发者。我们可以对视频进行载剪,只留下适合农村小学生的片段,这些适合学生内心需求的内容就会激起他们的兴趣。农村学生家长时间观念不强,给学生看直播网课,常常难于统一,还有网络信号不稳,就算能按时观看,也不能流畅的实时播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把上课视屏转化课件,再转发给学生,等到信号好时下载,择时观看,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课时间不统一,网络不稳难实时传播的难题。经过帅选、转换、改造的办法,我们不仅克服困难,而且能够把远程课程资源转化为适合农村网课的课程资源,发挥了它的真正效果。
二、开发利用农村本地的课程资源,并与网上远程课程资源互相结合。
我们上语文网课时,在网上搜搜,到网上买课程资源,这是开发利用远程网上课程资源的做法,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那我们该怎么弥补这点不足?我们在备课中,只要常常注意开发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就可以弥补运用远程课程资源过程中的不足。本地课程资源因与本地学生距离最近,在心灵上贴近学生的思想意识,学生愿意亲近接受;它还可以通过潜在的乡土文化意识,巧妙地传递知识给学生,又自然地沿着对乡土文化的好奇自觉去探索新的问题,使乡土知识和书本上的知识问题自然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体。那么,我们该怎么开发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该怎么转化成网上课程资源?该怎么与远程网络课程资源相融合呢?当我们思考并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时,我们实际上已经懂得开发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了。下面就该怎么开发利用本地课程资源进行探讨阐述。
(一)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根据疫情居家隔离期间的网课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受施者,也是使用者,同时学生本身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本地网课课程资源。我们开发的方式是:让儿童做“老师”录制“空中课堂”,或录制“快手课堂”、“抖音课堂”,也就是“儿童教儿童”。这个方法能克服农村网络不畅的不足,录制者把课堂视频放到微信或者QQ,接收的学生可以等到网络信号强时才下载观看。这个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适合儿童的作业心理学,它给录制者一种责任心,而后去选择自己教学材料和工具,制定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录制者得到智力的开发、活动的锻炼和纠错的机会,他因能做主角而心满意足。对于接收网课的儿童,因年龄相仿而有同感,向往授课者,模仿授课者,甚至争当授课者。这样的网课,儿童间心灵相通,他们听懂,愿意接受,进而形成了语文兴趣。
比如网课教学一年级下册《春晓》这一课时,依据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识字,重点是读写。我们把录课任务交代给拼音和写字功底较好的学生,所给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认真读写就可以了,不用作讲解分析,力求使录制的网课内容保持原汁原味,因为儿童懂得他被教,儿童是很反感的,儿童的希望是:能看其他的同学做作业,并自由地向他的同学学习。实践证明,儿童自录课,一发出,其他同学都表示赞赏,并且来电咨询第二天是不是依然是自制网课,有的大胆一点就询问哪时轮到他来录制网课。从这些反响看,学生本身是网课人力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是十分有效的。
(二)充分开发利用自然情境网课资源
儿童大多热爱大自然,因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把自然情境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是如何把自然情境的课程资源用在网课上,却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毕竟网课要借助网络,学生见到的是影像不是可见可感可触的实景,它主要依靠手机或电脑屏幕间接感受自然情境以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的肉眼与实物的感应或身体与实体的直接接触获得知识,如果要使学生获得实景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借助儿童的“心灵兴趣”,“心灵兴趣”就是“兴趣”在儿童心理的记忆。目前疫情居家隔离,只能通过图片、视屏、声音等来刺激满足儿童的心理兴趣爱好以获得知识。比如学生喜欢爬学校操场边上的石马,平时上课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但是目前是疫情期间,儿童不可能聚集到操场边上来爬那墩石马,爬累了顺便坐在石马旁边的石凳上写作业,我们只能让学校附近的一两个小孩,在父母的带领下来爬石马,写爬石马的感受作文,顺便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课。只能这样通过儿童的“心灵兴趣”的刺激来使儿童习得知识,从而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利用自然情境的网课资源,我们可以用两种形式:一种就是上面说的,以代表形式到学生共同兴趣区域游戏学习,录制成网课上传,让学生共享意念中的兴趣游戏学习;一种相似实景替换记忆的兴趣情境游戏学习法。前者上文已经有论述,这里讲述后者。什么是“相似实景替换记忆的兴趣情境游戏学习法”?就是找身边的自然情境,看哪个自然情境与心灵意念喜欢爱好的自然情境相似,就用身边的自然情境来替换记忆中的自然情境,然后开始游戏学习。比如平时学生喜欢在操场上的喂蚂蚁或是在学校的小花园里抓蝴蝶摘树叶做标本,游戏中给蚁皇、蚁后、蚁工、花蝶、粉蝶等昆虫及各式树种树叶命名或把游戏感受写成作文,从而学到了语文知识。然而,现在居家隔离,没有学校操场和小花园,每个学生只能在自家的庭院或是自家附近找到实景跟学校操场和小花园的实景相似的区域,而后进行相似的活动,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最后学生都把一些精彩的图片、视频上传网课平台,一起分享。这两种形式最终都通过网络上传形成网课,但是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前者是一两个同学到同学们的“心灵兴趣”区域进行游戏学习,而后以之为范本给同学们看视频感应得到知识;后者是各个学生在相似的自然情境下游戏学习,而后再交流。后者是实践性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学习。
充分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可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素材及学生的生活情境成为网课课程资源;还可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构网课资源库以对接复课后的线下实体课。
农村网课资源库的构建,这个任务应是老师来完成,因为农村学生的设备有限,大部分是用手机上网课,手机内存有限,就算存贮工具先进,农村学生也不懂取舍课程资源。农村网课资源库的建构,素材的来源主要有:远程网络资源、自己拍摄、当地媒体采编的地域性新闻、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课件等,可以说素材来源也是比较丰富的,但要构建独立、完整的农村网课资源库,老师还得努力地筛选整合。目前的农村网课资源库的构建,必须体现两方面作用:一是上网课过程中用到,这就必须分类好,贮存好,搞好索引,需要时一点马上可用;二是疫情过后对接复课课程,使网课与线下实体课所教学知识前后对接。第二点是目前急需的,疫情过后的复课课程必须与隔离期间的网课相衔接,学生的知识才完整,这就要从资源库里调取资源,实际上要备好课,到上线下实体课时,使学生好像还在上“网课”,这就说明知识的衔接是无缝的,资源库的建构是成功。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网课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单单指远程的网络课程资源,农村本地的课程资源与网络结合后,也可以成为网课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两方面结合能使网课资源更丰富、更有活力、更有效果。我们还发现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网课课程资源,特别是老师,必须树立正确的网课课程资源意识和理念,才能更广泛、更深入、高水平开发利用网课资源,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美】 杜威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 学会做课题》 广西人民出版社
[3]【美】 多伊奇 《应用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0/6/11 22:37:13
- 【点击频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