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 苟治宪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浓溪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学习当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题,教师在解决问题上要从实际情况考虑,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将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转化为教学案例与课堂相结合,使教学问题通俗易懂,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教师的讲解。但目前的课堂中解决问题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教学脱离实际,教学形式枯燥单一,一些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作为支撑等,所以本文要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师生联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思维逻辑能力尚未开发完全,在数学的学科上整体基础要偏于薄弱,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在数学上的解题能力,从而使学生会学数学,进而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做出论述和分析。
  1、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打破以前的思维方式,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积极探索数学中的相关关系。但是解题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应该从自己的教学能力出发,积极地进行引导,先由学生提出解题方法,再由教师总结解题方法,最后将不同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选出更好的解题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选出最好的解题思路,掌握各种解题方法,明白方法之间的联系,利用这种解题思路解决问题。这种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策略,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时,不会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寻找解题思路上,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寓教于乐,加强师生联系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玩的,他们最感兴趣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玩游戏、听故事等。如何将知识蕴含到这些游戏与故事中去,是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定的趣味性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
  以数学教材中“因数与倍数”为例,在教授完课堂知识后,可以设计相关游戏。以“丢手绢”游戏为范本,手绢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能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吗?”首先准备好写有不同的数字以及这个数的因数的卡片,然后由教师说出一个数,如36,让学生去“丢手绢”,让被手绢丢到的学生找出来这个数的因数,并让学生进行评判是否正确,如果正确那由这名学生继续进行丢手绢,寻找下一个学生,如果错误则对其进行“惩罚”。在游戏中对知识进行重复和练习,使知识得到记忆与巩固。在游戏完成过后,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在寻找因数是自己用了什么方法,同学又用了哪些方法?例如有的学生用整除的方法,快速地找到了一个数的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总结,争取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教师通过设置趣味性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解决了数学问题,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活动当中。
  3、利用教具和教学实施等条件形象化的教授知识
  虽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可以做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使之在数学教育教学上做出一定的有效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强化。在“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易变形的特性”的数学知识点上,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性,再结合相关的资料。亲自动手动脑的去制作教学模具,以及其他的简单的教具模型使学生在数学思维上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一定的几何思维,这种直观的教学思维是吻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通过课堂上的演示,让学生能够十分直观的感受到几何学中的“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的特性”。
  4、分析数量关系,获得解题方法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正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解题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则需要教会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掌握解题的常用方法。因此,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首先培养学生感知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读题掌握已知的解题条件,不断明确问题所要描述的信息,然后将问题作为有用信息,利用信息明确解题步骤,明确出题人想要考察的知识点。
  例如,在教学生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明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数量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几点解题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也能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处理问题。
  5、创建情境,激发思考
  和低年级的数学相比,高年级的数学在逻辑性方面更强,对于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如果一味的采取过去的教学方法,只利用黑板来讲解公式,然后在讲解相关的数学题,学生会觉得数学课程难度相对较高也非常枯燥,不愿意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这个时候就是就可以在讲解数学问题的过程当中创建一个数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该情境当中思考和学习,真正的融入到情境里,就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的扎实基础,学会一题多解,让数学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与此同时,通过在情境当中的思考和学习,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学会使用数学思维来进行思考,让数学思维走进生活。
  6、一题多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得到有效发展。”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对于教师来说,解题方法有优劣之分,但对学生而言,能理解、内化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一题多解在这方面正好能兼顾学生的差异。
  7、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性而非单纯注重结果
  应用问题的解答需要的是完整的思考流程而非单纯重视结果,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应该多注意细节以及理解学生的思考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将数学学习的应用目标真正实现,保证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起重视全局观念的思考方式。
  结语
  目前,在新课改的背景当中,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重视程度变得越来越高了,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引导小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变得更加灵活,培养其数学思维,进而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有效数学问题 高效数学课堂[J]. 陈铭亮.  基础教育论坛. 2018(22)
  [2]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探讨[J]. 吴丽华.  小学教学参考. 2015(03)
  • 【发布时间】2020/6/11 22:38:27
  • 【点击频次】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