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探究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培养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尤其缺少具体可行的针对性手段、方法和策略。笔者建议教师应从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微观角度以及教师自身的宏观角度来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一种以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应运而生。所谓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指的是依靠小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扎实的基础知识
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过程,既要运用到自身的认知经验,也要考虑到知识(公式)选用的合理性,还要动用思维能力。无论是哪一个环节,解决问题的前提都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相当熟悉且充足的内化,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感知到题目是在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进而快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很少有从头逐一复习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定期选择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来回顾和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记忆。小学阶段的数学复习要循序渐进、先慢后快,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且不会忘记,时常留有印象,再配以适当的解题过程,水到渠成。
2、通过问题导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所谓问题导入,指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其不是将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既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时,数学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平时自己经常买东西吗?”学生:“买。”老师:“那在你们买过的东西中,有没有存在次品的状况存在?”学生:“有。”老师:“存在次品时,你们会怎么办?”学生:“把它找出来扔掉。”老师:“那你们是怎么找出次品的呢?”学生:“就是一个一个的找。”老师:“当所买东西的数量比较少时,这个办法可以,但是东西数量比较多的话,这个办法就不方便了。比如你们买了3瓶钙片,正常来说每瓶都是100片的,但是商家告诉你有一瓶是次品,里面的钙片不足100片,麻烦你们找出来然后退回去,你们应该怎么找出这瓶次品钙片呢?”学生:“通过比较重量的方式寻找。”老师:“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分别称出三瓶钙片的重量,然后将重量较小的一瓶就是次品那瓶。”老师:“如果只有天平,没有砝码的话,你们怎么解决?”学生:“先将任意两瓶放于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剩下一瓶是次品;如果不平衡,则说明较轻的一瓶是次品。”
3、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世界万物发展都是存在一定的特性与规律,数学本身就是逻辑是很强的学科,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引导中,老师要将数学存在的意义充分给学生科普,让学生理解简单的阿拉伯数字组合作用在生活中的意义,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算发展规律。通过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数学生活会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将数学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主动探究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比如当代中小学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组织的一些春游秋游放风活动,一般会由校区合作的车队搭载学生去到选定的地点开展活动。通常开展校园活动都是一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人数比较多,而车辆运输是有着标准的承载人员限制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代入数学问题,对孩子进行提问,让孩子思考如果“一辆车最多可以坐45个人,全级那么350名学生需要多少辆车?”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得出车辆承载人员所需数量。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明白数学存在于生活,并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锻炼计算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时,教师采用生活趣味性引导,能够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结合生活实际,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学习作用于生活的真谛。
4、改善教师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发现问题中的变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更强的学生在阅读问题后能够快速地提取出该问题的要点,也就是变量。在对问题进行剖析的同时,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动脑,从多个维度出发思考问题,并指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数学题中提出的问题,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关键字、关键变量等,进而将思路理顺,知道首先要做什么,然后该做什么,按照思路解决问题。
5、检验反思问题解决
在小学阶段常会用到的验算方法有代入、常理推算、估算、求他等等。在此仅以代入法为例进行简要分析。代入法作为一种验算中最常用到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将计算结果转变为已知条件的存在,进而将其代入到问题中,看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否与题中原有的条件相同。例如,有两根电线杆,其埋在地下的部分都是二分之一米,第一根电线杆露出地面的部分为其全长的九分之七,第二根电线杆的长度为第一根全长的七分之六,那么这两根电线杆分别有多长?计算后可得出第一根电线杆的全长为四分之九米,将其代入到问题的条件中,得出其在地面上的部分为四分之七米,接着再用四分之九减去四分之七,看看所得结果是否与题中原有条件相同即可。
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数学这一学科蕴含的丰富知识和规律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训练逻辑思维发展,强化学生的探索实验精神和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让学生不止于文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习,从生活事物和万物潜在的规律性中得到启发,引导思维从全面得到发展,进一步开发大脑智力,成为更加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袁心田.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36):110.
[2]冷少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扬州大学,2013(15):62-6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培养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一种以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应运而生。所谓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指的是依靠小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扎实的基础知识
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过程,既要运用到自身的认知经验,也要考虑到知识(公式)选用的合理性,还要动用思维能力。无论是哪一个环节,解决问题的前提都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相当熟悉且充足的内化,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感知到题目是在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进而快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很少有从头逐一复习的现象,所以教师必须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学生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定期选择几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来回顾和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记忆。小学阶段的数学复习要循序渐进、先慢后快,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牢牢掌握且不会忘记,时常留有印象,再配以适当的解题过程,水到渠成。
2、通过问题导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所谓问题导入,指的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其不是将数学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此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既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时,数学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平时自己经常买东西吗?”学生:“买。”老师:“那在你们买过的东西中,有没有存在次品的状况存在?”学生:“有。”老师:“存在次品时,你们会怎么办?”学生:“把它找出来扔掉。”老师:“那你们是怎么找出次品的呢?”学生:“就是一个一个的找。”老师:“当所买东西的数量比较少时,这个办法可以,但是东西数量比较多的话,这个办法就不方便了。比如你们买了3瓶钙片,正常来说每瓶都是100片的,但是商家告诉你有一瓶是次品,里面的钙片不足100片,麻烦你们找出来然后退回去,你们应该怎么找出这瓶次品钙片呢?”学生:“通过比较重量的方式寻找。”老师:“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分别称出三瓶钙片的重量,然后将重量较小的一瓶就是次品那瓶。”老师:“如果只有天平,没有砝码的话,你们怎么解决?”学生:“先将任意两瓶放于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剩下一瓶是次品;如果不平衡,则说明较轻的一瓶是次品。”
3、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世界万物发展都是存在一定的特性与规律,数学本身就是逻辑是很强的学科,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引导中,老师要将数学存在的意义充分给学生科普,让学生理解简单的阿拉伯数字组合作用在生活中的意义,关注数学知识在生活应用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算发展规律。通过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数学生活会的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将数学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主动探究思考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比如当代中小学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组织的一些春游秋游放风活动,一般会由校区合作的车队搭载学生去到选定的地点开展活动。通常开展校园活动都是一个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人数比较多,而车辆运输是有着标准的承载人员限制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代入数学问题,对孩子进行提问,让孩子思考如果“一辆车最多可以坐45个人,全级那么350名学生需要多少辆车?”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得出车辆承载人员所需数量。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明白数学存在于生活,并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锻炼计算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时,教师采用生活趣味性引导,能够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结合生活实际,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学习作用于生活的真谛。
4、改善教师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发现问题中的变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解决问题能力更强的学生在阅读问题后能够快速地提取出该问题的要点,也就是变量。在对问题进行剖析的同时,鼓励学生勤动手、多动脑,从多个维度出发思考问题,并指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数学题中提出的问题,从问题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关键字、关键变量等,进而将思路理顺,知道首先要做什么,然后该做什么,按照思路解决问题。
5、检验反思问题解决
在小学阶段常会用到的验算方法有代入、常理推算、估算、求他等等。在此仅以代入法为例进行简要分析。代入法作为一种验算中最常用到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将计算结果转变为已知条件的存在,进而将其代入到问题中,看最终得出的答案是否与题中原有的条件相同。例如,有两根电线杆,其埋在地下的部分都是二分之一米,第一根电线杆露出地面的部分为其全长的九分之七,第二根电线杆的长度为第一根全长的七分之六,那么这两根电线杆分别有多长?计算后可得出第一根电线杆的全长为四分之九米,将其代入到问题的条件中,得出其在地面上的部分为四分之七米,接着再用四分之九减去四分之七,看看所得结果是否与题中原有条件相同即可。
结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数学这一学科蕴含的丰富知识和规律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训练逻辑思维发展,强化学生的探索实验精神和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让学生不止于文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学习,从生活事物和万物潜在的规律性中得到启发,引导思维从全面得到发展,进一步开发大脑智力,成为更加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袁心田.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36):110.
[2]冷少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扬州大学,2013(15):62-63.
- 【发布时间】2020/6/11 22:39:41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