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自主;积极性;兴趣;语文
很多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不需要过多参与。其实不然,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要做的是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通过质疑、创造等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自主学习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自己要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对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去获取知识;二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关于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新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内容来抓,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一、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端,只有激发起学生渴望学习的学习动力,学生才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如果教学环境沉闷、压抑,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畏惧和疲倦的高压下,完全出于应付的心态,自然不能做到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调动课堂氛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课堂的导入部分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和聚集学生思维的最好开端。教师在讲解《小燕子》这一课时,先言他物,让学生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燕子的形象,教师需要强调允许形态各异,学生各抒己见,由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燕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引入文本内容“小燕子”。由于有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入课堂和文本学习中,出于对“课文中的小燕子究竟是怎么样的?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等这些问题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随之丰富,对课文学习的自主性也会随之提升。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竞争感,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例如在学习完《曹冲称象》这一课后,教师可举行一次知识竞赛,将学生分为两组,各自持不同的观点进行答题,答对多的队伍将获得奖励,奖励机制和心里对成功的渴望的心理促使学生高效地进行知识吸收和输出,并积极进行自主性思考,发现新的答案和新的观点,即自主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最后,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的评价方法,在学生阅读表现优秀、回答的问题角度新颖或者是读书认真仔细时,教师可进行夸赞或是奖励,强化学生此类的行为,学生在奖励心理的作用下,就会专注在每类学习上的表现,自主地完成任务,期待老师的认可,学习氛围顿时浓厚起来。
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的方式,其中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就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学会自主识字。为了孩子们能够自主识字,我开始教给他们怎样查字典。通过这个方法,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识字。通过查字典比赛,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查字典成了他们每日的必修课,学生们每日会向家长汇报“今日我学会了多少个生字”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我在课堂教学中也节省了时间,也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三、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过程,诚如布鲁纳所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地位加以提升,进而能够将学习作为一项积极参与的事情来看待。语文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问题,在其中包含着诸多的环节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考量。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将学生的基本看法和能力在课堂上加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其中实现如下几点是十分关键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主动思考能力,提出和大胆的假设,积极参与到学习的互动中来,不断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在学习的多样化上加以促进。在其过程中,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尤其是在问题上哪怕是比较幼稚的问题也应当予以肯定,这样才能够在不断地提问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中,还需要教师在其中关注学生的基本学习反馈,是否在其中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的加强薄弱环节的优化,在学习中不断实现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其中也能够进一步提供主动和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学习的基本理解。方法在其中也较为重要,学习的基本方法也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展示,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加强体会,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激励和反思。与教师的单一化灌输相比,这种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在其中培养起自觉性,进而能够认真对待教师的教学,营造更加和谐与活跃的氛围。如果教师仅仅是在强制的层面上进行教育,对于学生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强制和暴力,这样并不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与积极性。可以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继而能够在更加具有科学性与主动性的层面上实现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在其中实现反馈与评价,进而在相互激励与促进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是懒,意志力不强,四周如果有人说话,就可能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其实,对症才好下药,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已找到了自己的缺点,这也是进步的表现。要改变“懒”和“爱说话”的习性,关键在于意志,学生已明确它们的不利之处,这是改正的前提;以后,要时时提醒自己,如果不改正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同时,确立一个自己学习的榜样;另外需要把学习计划安排得紧凑一点,让自己时刻有正事可做,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只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改观。
教师在课堂之上要做到以生为本,处处以学生角度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实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这对于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可让学生提升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自主;积极性;兴趣;语文
很多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不需要过多参与。其实不然,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要做的是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通过质疑、创造等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自主学习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自己要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对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去获取知识;二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关于小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新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内容来抓,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使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一、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端,只有激发起学生渴望学习的学习动力,学生才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如果教学环境沉闷、压抑,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畏惧和疲倦的高压下,完全出于应付的心态,自然不能做到开放性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调动课堂氛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课堂的导入部分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和聚集学生思维的最好开端。教师在讲解《小燕子》这一课时,先言他物,让学生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燕子的形象,教师需要强调允许形态各异,学生各抒己见,由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后,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燕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引入文本内容“小燕子”。由于有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入课堂和文本学习中,出于对“课文中的小燕子究竟是怎么样的?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等这些问题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活跃起来,想象力随之丰富,对课文学习的自主性也会随之提升。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竞争感,出于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例如在学习完《曹冲称象》这一课后,教师可举行一次知识竞赛,将学生分为两组,各自持不同的观点进行答题,答对多的队伍将获得奖励,奖励机制和心里对成功的渴望的心理促使学生高效地进行知识吸收和输出,并积极进行自主性思考,发现新的答案和新的观点,即自主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最后,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的评价方法,在学生阅读表现优秀、回答的问题角度新颖或者是读书认真仔细时,教师可进行夸赞或是奖励,强化学生此类的行为,学生在奖励心理的作用下,就会专注在每类学习上的表现,自主地完成任务,期待老师的认可,学习氛围顿时浓厚起来。
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的方式,其中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就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学会自主识字。为了孩子们能够自主识字,我开始教给他们怎样查字典。通过这个方法,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识字。通过查字典比赛,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查字典成了他们每日的必修课,学生们每日会向家长汇报“今日我学会了多少个生字”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我在课堂教学中也节省了时间,也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三、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过程,诚如布鲁纳所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地位加以提升,进而能够将学习作为一项积极参与的事情来看待。语文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问题,在其中包含着诸多的环节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考量。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将学生的基本看法和能力在课堂上加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相关问题,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其中实现如下几点是十分关键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培养主动思考能力,提出和大胆的假设,积极参与到学习的互动中来,不断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在学习的多样化上加以促进。在其过程中,应当允许学生犯错误,尤其是在问题上哪怕是比较幼稚的问题也应当予以肯定,这样才能够在不断地提问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学习中,还需要教师在其中关注学生的基本学习反馈,是否在其中有所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的加强薄弱环节的优化,在学习中不断实现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其中也能够进一步提供主动和积极性,以便更好地实现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学习的基本理解。方法在其中也较为重要,学习的基本方法也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展示,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加强体会,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激励和反思。与教师的单一化灌输相比,这种方式更加有助于学生在其中培养起自觉性,进而能够认真对待教师的教学,营造更加和谐与活跃的氛围。如果教师仅仅是在强制的层面上进行教育,对于学生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强制和暴力,这样并不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与积极性。可以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继而能够在更加具有科学性与主动性的层面上实现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在其中实现反馈与评价,进而在相互激励与促进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点是懒,意志力不强,四周如果有人说话,就可能身不由己地参与其中。其实,对症才好下药,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已找到了自己的缺点,这也是进步的表现。要改变“懒”和“爱说话”的习性,关键在于意志,学生已明确它们的不利之处,这是改正的前提;以后,要时时提醒自己,如果不改正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同时,确立一个自己学习的榜样;另外需要把学习计划安排得紧凑一点,让自己时刻有正事可做,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只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改观。
教师在课堂之上要做到以生为本,处处以学生角度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设计;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实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这对于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可让学生提升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 【发布时间】2020/6/12 17:45:17
- 【点击频次】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