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堂导入是初中数学新授课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引发学生共鸣,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参与探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本文通过分析课堂导入的方式,提出数学课堂导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课堂效率
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也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更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加强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数学概念是对于有关数学知识的初步认识。巧妙、准确地引入数学概念,对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引入数学概念,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这就要有个好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好的导入还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愉快地进行师生交流。因此,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也使教师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课堂教学。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课堂导入。经过多年教学中的探索和试验,我总结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常用导入方法与大家学习和交流。
一、实践活动导入法
实践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学中重视操作活动,可以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等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交流情感,得出所要学习的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让学生事先用纸做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各个小组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教师板书课堂内容。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思索、领悟、概括。培养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情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设计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的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可结合新课的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新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社会上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人不劳而获、快速致富的心理,如每天打一万个电话向人们非法报“六合彩”,1到49个号码依次报号,每人一个号,要求有中特码的人给他汇款,请同学们想一想,每天有几个人能得到特码,假如得到特码的这些人再有10%的人给他汇款,那一天有几个人给他汇款?这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概率进行诈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概率,要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不要上当受骗。这样,一开始就增加了这节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概率的兴趣,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学习集中精力,兴趣盎然。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在讲解新课的时候,直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数学的氛围中,让学生清楚和明白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再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运用概念及运算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就是直接导入法。
五、数学史实导入法
通过数学史知识的介绍,特别是通过我国古代数学伟大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热情。如学习“勾股定理”这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它的会标,其图案“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导入的方法还很多,只要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特点,抓住教材特点,就能够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课堂效率
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也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更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加强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数学概念是对于有关数学知识的初步认识。巧妙、准确地引入数学概念,对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引入数学概念,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这就要有个好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让学生从导语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头绪,形成学习的内部诱因。好的导入还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愉快地进行师生交流。因此,有效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也使教师以较好的状态进入课堂教学。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课堂导入。经过多年教学中的探索和试验,我总结出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常用导入方法与大家学习和交流。
一、实践活动导入法
实践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学中重视操作活动,可以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等等。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交流情感,得出所要学习的结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让学生事先用纸做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各个小组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教师板书课堂内容。这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思索、领悟、概括。培养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情感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设计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的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可结合新课的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新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社会上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人不劳而获、快速致富的心理,如每天打一万个电话向人们非法报“六合彩”,1到49个号码依次报号,每人一个号,要求有中特码的人给他汇款,请同学们想一想,每天有几个人能得到特码,假如得到特码的这些人再有10%的人给他汇款,那一天有几个人给他汇款?这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概率进行诈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概率,要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不要上当受骗。这样,一开始就增加了这节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概率的兴趣,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学习集中精力,兴趣盎然。
三、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在讲解新课的时候,直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数学的氛围中,让学生清楚和明白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再告诉学生,本节课将运用概念及运算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就是直接导入法。
五、数学史实导入法
通过数学史知识的介绍,特别是通过我国古代数学伟大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热情。如学习“勾股定理”这课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它的会标,其图案“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导入的方法还很多,只要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特点,抓住教材特点,就能够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0/6/12 17:50:56
- 【点击频次】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