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以游戏为载体促进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游戏教学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游戏性,一个是教学性。前者能给学生带来学习新鲜感和发掘学生对数学探究的欲望,后者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两者都具有积极意义。
“以游戏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指的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借助各种游戏活动为着力点,在自主参与的前提下,参与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数学学科的学习任务。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小组合作中或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以游戏为载体是开展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水平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游戏。由游戏产生问题,由问题探究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呢?
个人认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知”“学习新知”“运用新知”三个教学环节分别实施不同的以游戏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策略。
1.课前运用,调动学生的热情
课题组认为,开展有效的游戏活动,能将学生的注意有效的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入自主互助学习的良好状态。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常常开展小游戏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一堂课的正式进行作好准备。
(1)实施解谜游戏导入,激发斗志,锻炼反应
小学数学中有“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认识人民币”“简单的几何图形”,在教学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切合教学内容的解谜游戏,从易到难,让学生在挑战中激发斗志,不但能学到知识,还能快速找出答案,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如:教学《时分秒》时,猜谜导入:“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引入新课,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
(2)实施数学史导入,熏陶数学文化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插入相关的人物传记,为学生讲述数学家追求真理而做出的努力,为学生营造探索数学奥秘的氛围。同时,鼓励学生收集数学史的名人故事做成手抄报,潜移默化接受数学文化,以此种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在转化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实施故事游戏导入,营造愉快氛围
小学生经常被高斯巧算加减法的故事、康托尔无穷知识的故事所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是故事情节发展本身,而没想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道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很好的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未知的执着思想,那么就可以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互助交流与不断实践。例如:学习“分数”相关知识,教师引入“狐狸妈妈分蛋糕”的故事,将饼分成1/4、2/8、3/12、4/16,分母为分的分数,分子为每只小狐狸得的分数,请问4个孩子分到的是不是一样多的?在故事的激发下,学生们交头接耳,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质疑,于是,在故事背景下,学生们结合相关知识展开了研究,动手画图,或者剪纸,摆小棒,之后发现,其实这些分数是一样大的。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体验。借助故事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了解数学知识与道理,并强化数学意识、数学方法与数学素养。
(4)实施猜想游戏导入,强化思考能力
问题是引导思考的关键,而猜想是知识得来的起源。引入猜想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思考、分析、交流、互助与实践,在一系列的讨论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创新思考。猜想需要有问题引入与激发,任何无理由或无缘由的猜想只会让学生手足无措,或者猜想的结果毫无价值。由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追本溯源,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选取游戏策略与教学方案。例如:对于“小明家来了客人,不知道客人数目,只知道每人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25个碗,问一共来了多少客人?”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游戏,分析此类问题的解法。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的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猜想、思考、分析与推导,得出由方程解决最简单x+x/2+x/3+x/4=25,得出x=12,一共来了12位客人。又如“平移与旋转”“、图形拼凑”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运用猜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与总结。
2.课中运用,促进新知吸收
课题组认为,游戏教学有助于把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来,就为他们吸收新知识,发挥特长和潜在表现力提供了条件。教师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的游戏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突破重点和难点。
(1)实施观察游戏,引导分析思考
小学生对于周围未知和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他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奇妙的知识与奥秘。结合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实施观察游戏,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知识的来源、发生与发展,强化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促进学生在生活观察中、实物观察中探索与发现。例如:五年级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游戏,拿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实物模型,运用小组合作观察的方法,猜想、推导与分析不同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小数加减法”相关知识,教师引入例子,引导学生结合整数加减法进行类比分析,推导出小数加减法的相关运算方法。由观察游戏,学生间互助合作,分析思考,不断探究出新知识与新方法。
(2)实施角色扮演游戏,增加真实体验
亲身经历才能印象深刻,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长度单位”等知识的时候,总是有孩子会犯迷糊,就是缺少了亲身感受。这些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自己体验空间,绘画图形,测量长度,深刻理解其形态。
(3)捕捉生活现象,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游戏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以开设“小银行”开展“存兑业务”等数学游戏,使学生确实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从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入手,化枯燥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总会敏感地发现,并会主动地去解决它。
(4)有效开发资源,实施操作化的数学游戏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我们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于是,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游戏的材料。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做的角非常好。
3.课后运用,延伸提高
课题组认为,一堂结构合理的课有感知、理解、运用、延伸等几个主要环节。延伸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表明,临下课前5分钟左右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将所学新知能灵活运用,可以采用如下策略设计游戏,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
(1)实施小组淘汰游戏,灵活运用新知
在教学“加减乘除运算”“数的认识”等知识时,总有部分孩子马虎,不是看错计算符号,就是记错数字,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进行分组互帮淘汰的游戏,让细心一点的学生和不够仔细的孩子搭配一组,互帮互助。这个游戏会给马虎的孩子带来紧张感,促使其认真对待,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2)实施竞赛游戏,鼓励思维发散
实施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它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不但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得到了培养、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赛,是最常用的竞赛方式。当然,考试也是一种竞赛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方面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数比赛。这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引入竞赛游戏,可以有效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小学生不甘落后的精神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也正是由于竞赛游戏的推动和学生自身的进取精神,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进取,不断克服困难,获得一步步的进步。例如:以“鸡兔同笼”为例,“鸡兔各有一头,兔有4条腿,鸡有2条腿,现在一个笼子中共有18个头,4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对于这类似的问题,涉及到差量法相关知识与思路。结合鸡兔头的相似性和腿的差异性,运用差量法进行分析,得出鸡兔同笼的公式为(总腿数-2)*总头数=2倍兔子的数目4*总头数-总腿数=2*鸡的数目”。又如“植树问题”,涉及到对应思想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实施数形结合,并动手实践,学生总结出“两端种树,棵数=间隔数+1;一端种,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通过实施竞赛游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与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以游戏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操作性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游戏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指的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借助各种游戏活动为着力点,在自主参与的前提下,参与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数学学科的学习任务。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小组合作中或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合作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以游戏为载体是开展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水平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游戏。由游戏产生问题,由问题探究知识,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呢?
个人认为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知”“学习新知”“运用新知”三个教学环节分别实施不同的以游戏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策略。
1.课前运用,调动学生的热情
课题组认为,开展有效的游戏活动,能将学生的注意有效的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入自主互助学习的良好状态。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常常开展小游戏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一堂课的正式进行作好准备。
(1)实施解谜游戏导入,激发斗志,锻炼反应
小学数学中有“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认识人民币”“简单的几何图形”,在教学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切合教学内容的解谜游戏,从易到难,让学生在挑战中激发斗志,不但能学到知识,还能快速找出答案,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如:教学《时分秒》时,猜谜导入:“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引入新课,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
(2)实施数学史导入,熏陶数学文化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插入相关的人物传记,为学生讲述数学家追求真理而做出的努力,为学生营造探索数学奥秘的氛围。同时,鼓励学生收集数学史的名人故事做成手抄报,潜移默化接受数学文化,以此种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在转化转变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实施故事游戏导入,营造愉快氛围
小学生经常被高斯巧算加减法的故事、康托尔无穷知识的故事所吸引,他们感兴趣的是故事情节发展本身,而没想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道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很好的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未知的执着思想,那么就可以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互助交流与不断实践。例如:学习“分数”相关知识,教师引入“狐狸妈妈分蛋糕”的故事,将饼分成1/4、2/8、3/12、4/16,分母为分的分数,分子为每只小狐狸得的分数,请问4个孩子分到的是不是一样多的?在故事的激发下,学生们交头接耳,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有的质疑,于是,在故事背景下,学生们结合相关知识展开了研究,动手画图,或者剪纸,摆小棒,之后发现,其实这些分数是一样大的。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体验。借助故事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了解数学知识与道理,并强化数学意识、数学方法与数学素养。
(4)实施猜想游戏导入,强化思考能力
问题是引导思考的关键,而猜想是知识得来的起源。引入猜想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思考、分析、交流、互助与实践,在一系列的讨论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发散思维、创新思考。猜想需要有问题引入与激发,任何无理由或无缘由的猜想只会让学生手足无措,或者猜想的结果毫无价值。由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追本溯源,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选取游戏策略与教学方案。例如:对于“小明家来了客人,不知道客人数目,只知道每人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25个碗,问一共来了多少客人?”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游戏,分析此类问题的解法。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的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猜想、思考、分析与推导,得出由方程解决最简单x+x/2+x/3+x/4=25,得出x=12,一共来了12位客人。又如“平移与旋转”“、图形拼凑”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运用猜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与总结。
2.课中运用,促进新知吸收
课题组认为,游戏教学有助于把教学过程与学生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表现出来,就为他们吸收新知识,发挥特长和潜在表现力提供了条件。教师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的游戏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突破重点和难点。
(1)实施观察游戏,引导分析思考
小学生对于周围未知和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他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发现一些奇妙的知识与奥秘。结合这一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实施观察游戏,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知识的来源、发生与发展,强化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促进学生在生活观察中、实物观察中探索与发现。例如:五年级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游戏,拿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实物模型,运用小组合作观察的方法,猜想、推导与分析不同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小数加减法”相关知识,教师引入例子,引导学生结合整数加减法进行类比分析,推导出小数加减法的相关运算方法。由观察游戏,学生间互助合作,分析思考,不断探究出新知识与新方法。
(2)实施角色扮演游戏,增加真实体验
亲身经历才能印象深刻,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长度单位”等知识的时候,总是有孩子会犯迷糊,就是缺少了亲身感受。这些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自己体验空间,绘画图形,测量长度,深刻理解其形态。
(3)捕捉生活现象,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游戏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教学“认识人民币”可以开设“小银行”开展“存兑业务”等数学游戏,使学生确实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联系实际生活,从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例子入手,化枯燥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生活化的数学游戏。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总会敏感地发现,并会主动地去解决它。
(4)有效开发资源,实施操作化的数学游戏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我们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于是,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游戏的材料。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做的角非常好。
3.课后运用,延伸提高
课题组认为,一堂结构合理的课有感知、理解、运用、延伸等几个主要环节。延伸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表明,临下课前5分钟左右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将所学新知能灵活运用,可以采用如下策略设计游戏,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
(1)实施小组淘汰游戏,灵活运用新知
在教学“加减乘除运算”“数的认识”等知识时,总有部分孩子马虎,不是看错计算符号,就是记错数字,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进行分组互帮淘汰的游戏,让细心一点的学生和不够仔细的孩子搭配一组,互帮互助。这个游戏会给马虎的孩子带来紧张感,促使其认真对待,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2)实施竞赛游戏,鼓励思维发散
实施比赛的方式进行的游戏,它包括智力、体力和技巧等方面的竞赛。它能够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不但是让学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从思想上也得到了培养、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的竞赛,是最常用的竞赛方式。当然,考试也是一种竞赛方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计算能力方面的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数比赛。这不单单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引入竞赛游戏,可以有效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小学生不甘落后的精神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也正是由于竞赛游戏的推动和学生自身的进取精神,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进取,不断克服困难,获得一步步的进步。例如:以“鸡兔同笼”为例,“鸡兔各有一头,兔有4条腿,鸡有2条腿,现在一个笼子中共有18个头,4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对于这类似的问题,涉及到差量法相关知识与思路。结合鸡兔头的相似性和腿的差异性,运用差量法进行分析,得出鸡兔同笼的公式为(总腿数-2)*总头数=2倍兔子的数目4*总头数-总腿数=2*鸡的数目”。又如“植树问题”,涉及到对应思想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实施数形结合,并动手实践,学生总结出“两端种树,棵数=间隔数+1;一端种,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通过实施竞赛游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与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以游戏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学习,操作性强、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0/6/12 17:53:21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