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生活技能的练习是“生活、学习、做人”最基本的一环。因此,我们从幼儿生活技能练习开始,通过自主快乐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有关生活中的技能;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不断强化动作要领,巩固已习得的知识和行为,运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自信中得到锻炼,同时,家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共同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
关键词:生活技能;自主练习;自主游戏;家园配合
《纲要》总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生活技能的练习是“生活、学习、做人”最基本的一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条件的优越以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使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主宰着家庭的喜怒哀乐,这已成为当今家庭的一大弊病,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刚刚从家庭跨入幼儿园,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天地,如幼儿园的环境、大型活动器具、新的玩具、新的生活集体,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愿意上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接踵而来: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睡觉……于是,我们就从孩子的生活技能练习开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从家庭向幼儿园集体顺利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从而迅速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一、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大部分多于在家的时间,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在早晨入园教师提醒幼儿自己动手放书包、放口罩;在外出活动时提醒幼儿折叠好自己的衣服,并鼓励幼儿自主拿些小型活动器械,如:呼啦圈、拱形门、沙包等;并鼓励幼儿自己接水和入厕并在适时的时候培养幼儿自己学擤鼻涕和擦屁股的技能;进餐时,对幼儿提出要求:午睡时,教师可通过示范、同学榜样、合作竞赛、儿歌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穿脱衣服的能力。总之,教师要多一点耐心,不要束缚和剥夺了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和能力,在一日生活中慢慢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关注生活环节,主动参与
教师应事先考虑和计划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并帮助幼儿掌握每一个活动的名称,使他们知道下一个活动是什么。教师把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告诉幼儿,使幼儿能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这样通过不断地锻炼和练习,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进步,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和生活探究中。如我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入园→晨检→桌面游戏(区角游戏)→上厕所→喝水干→早操→户外活动→上厕所、洗手、喝水→主题活动→自由活动→午餐→饭后自由活动→午睡→如厕、洗手、喝水→活动课→整理物品→离园。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地进行各项活动,使幼儿能够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注意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要富有弹性,不对每项活动展开的时间计算得过于严密,保证根据幼儿当时实际活动状态进行调整的弹性余地,或延长、或提前,促进幼儿在参与中提高能力,主动做事。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活动结束时有明确的信号,让每一个幼儿意识到要转向下一个活动了。长此以往,幼儿也就有了主动做事,自理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幼儿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地去想、去动、去干,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运用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与教师共同协作,对幼儿自理能力进行培养
家长是幼儿园方面和家庭方面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纽带,教师应该将幼儿的发展现状与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这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幼儿的发展的推动力。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配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通过构建班级家长互通平台,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或实践资料向家长展示,或者是让家长和教师互相分享在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中的经验,家长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建立班级微信群,进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话题的讨论;在幼儿入、离园时教师和家长应该随时进行沟通和反馈,以保证幼儿在园内和家中所受到的教育一致;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亲子活动,来展示理论引导和实践操作的效果,让家长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对比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引导家长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当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还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指导。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关键词:生活技能;自主练习;自主游戏;家园配合
《纲要》总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生活技能的练习是“生活、学习、做人”最基本的一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条件的优越以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使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主宰着家庭的喜怒哀乐,这已成为当今家庭的一大弊病,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刚刚从家庭跨入幼儿园,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天地,如幼儿园的环境、大型活动器具、新的玩具、新的生活集体,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愿意上幼儿园,喜欢上幼儿园,但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接踵而来: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睡觉……于是,我们就从孩子的生活技能练习开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孩子从家庭向幼儿园集体顺利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从而迅速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一、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大部分多于在家的时间,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在早晨入园教师提醒幼儿自己动手放书包、放口罩;在外出活动时提醒幼儿折叠好自己的衣服,并鼓励幼儿自主拿些小型活动器械,如:呼啦圈、拱形门、沙包等;并鼓励幼儿自己接水和入厕并在适时的时候培养幼儿自己学擤鼻涕和擦屁股的技能;进餐时,对幼儿提出要求:午睡时,教师可通过示范、同学榜样、合作竞赛、儿歌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穿脱衣服的能力。总之,教师要多一点耐心,不要束缚和剥夺了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和能力,在一日生活中慢慢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关注生活环节,主动参与
教师应事先考虑和计划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并帮助幼儿掌握每一个活动的名称,使他们知道下一个活动是什么。教师把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告诉幼儿,使幼儿能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这样通过不断地锻炼和练习,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进步,促进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和生活探究中。如我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入园→晨检→桌面游戏(区角游戏)→上厕所→喝水干→早操→户外活动→上厕所、洗手、喝水→主题活动→自由活动→午餐→饭后自由活动→午睡→如厕、洗手、喝水→活动课→整理物品→离园。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地进行各项活动,使幼儿能够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注意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要富有弹性,不对每项活动展开的时间计算得过于严密,保证根据幼儿当时实际活动状态进行调整的弹性余地,或延长、或提前,促进幼儿在参与中提高能力,主动做事。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活动结束时有明确的信号,让每一个幼儿意识到要转向下一个活动了。长此以往,幼儿也就有了主动做事,自理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幼儿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地去想、去动、去干,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运用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与教师共同协作,对幼儿自理能力进行培养
家长是幼儿园方面和家庭方面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纽带,教师应该将幼儿的发展现状与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这是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幼儿的发展的推动力。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配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以通过构建班级家长互通平台,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或实践资料向家长展示,或者是让家长和教师互相分享在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中的经验,家长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建立班级微信群,进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话题的讨论;在幼儿入、离园时教师和家长应该随时进行沟通和反馈,以保证幼儿在园内和家中所受到的教育一致;通过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等亲子活动,来展示理论引导和实践操作的效果,让家长能够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对比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引导家长逐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当然,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还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指导。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 【发布时间】2020/6/12 17:53:55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