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发展学习要素——提高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作者】 廖夫翎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一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学生的学习也只能用自身的器官去感受、体验精神文化的营养,从而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变的。人在学习和认识事物的时候,这几方面(人的学习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人对事物的最终认识,其实就是人的学习要素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要素;高效性
  学生通过器官去感受、体验精神文化,靠的就是自身的学习要素。人的学习要素,主要就是想、看、动、做、学……这几方面是人认识事物的有机结合体,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发展人的学习要素呢?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从“人”性出发,体现以下几方面,我想一定可以取得更好效果。
  一、手脑并用,心灵手巧
  常言说的好:“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手脑并用,可促进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写算等,学生就能做到手脑协作,促进思考。我在教学《直线、线段》时,设计这样的一个情景:请学生们各自画一条直线和射线,看看谁长?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使学生不约而同的用手画、用尺量、用心想。在体验式探讨过程中,同学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猜测——怀疑——否定——思考——验证的过程中,他们不断的发现问题,感到了自己仿佛已是“山穷水尽”,但静心一想,却又是“柳暗花明”。正是手脑并用,促进了学生们对数学学科中“无限”含义的理解,真正做到了以动促思,以思带动的学习行为,从而使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发展和强化了人的学习要素,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的高效也就得以体现。
  二、引领观察,启迪智慧
  聪明来源于观察,从观察中学会思考,从思考中来促进观察。一个人观察是否到位,主要看他是否对周围事物的留意。换句话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定的环节,引起学生的不经意观察,促使学生在不经意的观察中,进行思考,提升认识,启迪智慧。那么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性。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提出“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用图形引领学生进行观察,并进一步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来促进学生思考,学生边看边想,思维逐渐形成了“平移、比较、替换”的数学方式,而这几个数学方式的形成,主要基于学生的用心观察,正因为学生的认真观察、思考,促进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强化了人的学习要素。通过自身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和提升,感悟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就如巴甫洛夫所说的“智慧的源泉,来源于观察。”
  三、摆脱习惯,促求异
  传统的思维和习惯,往往束缚了人的思维发展,造成思维的直线性,没有逆向和发散的思考,人的学习要素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针对问题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思考,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进行奇思妙想,不受公式、习惯的约束,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四则计算”时,题目14-(5-7),许多学生仍按传统模式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结果发现题目无法计算5-7,减不了,怎么办?有的说,可能老师写错题了;有的说,老师能不能改一改数呀?等等。这时,我提醒学生们,题目并没有错,你们把小括号里的数调换一下再计算,能否计算呢?有几种方法呢?能否用你们想到的方法可用于14-(5-7)呢?几个问题下来,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有用画的方法,有用验证的方法……。当大家的思维发生碰撞时,大家不约而同发现,这类题目都可以用括号外的数先减括号里的被减数,再加减数的方法得到解决。并用14-(5-7)这样的题型进行验证,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因此,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思维,促进思维进行奇思妙想,能够充分体现人的学习要素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进而形成高效教学。
  四、运用提高,促发展
  人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人的学习要素发展关键在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如果一个人通过学习没有发展、没有提高,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要素就没有体现,学习也就没有成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人的学习要素得到再提高和再发展,也就成了数学教学“高效”性的体现。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可以通过改变问题和已知条件的方式;在教学《几何图形》时,可以由单一图形过渡到组合图形的方式等等,来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跳跃,促进身体的不同的感官完成“说一说”、“做一做”、“用一用”等,使学生的学习要素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
  总之,以上几个环节如果设计得巧妙,那么数学教学我想应该是“高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所学、所教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参考文献:
  [1]田荣娥.浅谈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7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7.08
  [2]蔡克云.探究新时期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2
  [3]王粉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D].延安大学,2017.12
  • 【发布时间】2020/6/12 17:57:43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