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当前在识字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识字数量平均化和不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因此,必须改善教学方法,将游戏寓于识字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增强识字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生掌握常用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努力教会学生识别和书写常见的汉字,这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因为学生识字水平的高低,会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产生直接影响,不仅关系到语文课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其他功课。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识字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谈论一下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一、创设情景,自主识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引进日常教学。教师如何利用身边现有资源激发儿童识字的兴趣?首先要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入手。
1、目标转移。低年级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关注的是课本中形象的画面以及生动的故事内容。对抽象的汉字符号以及汉字的组成不能引起关注。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中心不能直接放在识字教学上。目标转移,是指暂时忽略识字教学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上。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主动识字的兴趣。例如: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教学;创设情境,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等。
2、方法指导。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画面,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这是识字教学的一个良好开端。但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面对一些生字的阻碍,学生可能就会转移注意力。如果一味地放任自主阅读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自主识字的能力。必要的方法指导(如:具体指导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该怎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为学生下一步的巩固识字,形成记忆打下良好的基础。
3、目标激励。汉字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后,必须及时加以巩固,反复练读、熟读成诵是巩固自主识字效果的最佳办法。依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目标情境,鼓励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熟读目标,及时巩固自主识字的效果。
二、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突出识字教学重点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教材特点,分清识字教学的主次难易。具体可以这样做:有字、有词、以字为重点;有熟字、有生字,以生字为重点。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的难易程度,区别对待。对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并且拼音标调;对难写的字,多分析几遍字形;对难理解的字词多组词,看原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课文生字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教法。如果生字不多,则一次出现,如果生字较多,则分组出现,先处理一批易学的字,再集中力量学习几个较难的字。这样分散识字难点,突出识字重点,进而可以化难为易。关于字形也因字而异。独体字应该分析笔画,合体字应该分析结构单位,形近字应要着重辨析字形、读准字音,同音、音近字,应着重分析字义。
其次,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逐步提高识字要求。我们教育学生识字,不要求之过急,学习是要经历一个懂、会、运用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做到懂、会、熟、用这四会的要求可分三步实现。第一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进行拼读,分析字形结构,试写组词,抛开拼音读生字。然后,再让学生读带生字的句子和全文,可达到会认的要求。第二步,通过让学生说字形结构,教师板书找形近字、临写、听写等活动,集中突破字形关可达到会写、听写等活动。第三步,在反复巩固练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文,听写字、词、句、段、课文,填空,说话,写话等活动,达到会用的要求。
我觉得这种教法既符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体现了识字教学这个中心。
再次,识字教学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例如,针对学生错别字的实际情况,加强薄弱环节。学生写错别字主要是由于字形相近、字音相同和形近音同等几种原因。学生写错别字主要由于添笔、丢笔、错笔和把部首位置结构弄错等几种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一方面要加强音近、形近、义近及二者或三者都相近的字比较,不断进行专门练习;另一方面对易错字说明易错的地方,以便引起学生注意。
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很多方块汉字学习有规律可循,特别是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教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如河、海、清等绝大多数三点水旁的字与水有关。除了引导学生寻找相同形旁字的规律,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相同声旁字的规律。如种、钟、忠;请、清、晴等具有相同声旁的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它们的异同。
四、调动多种感官,全面理解。
教师应该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巧妙的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识字不仅要认识,还要会写、会读,懂得字词的意思。
五、在学习活动中识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如老师、同学的姓名,课程表上的科目,校园内的门牌等,还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名称,如操场、篮球场、沙坑、跑道等。学生在这些识字活动中会感到,汉字就像朋友一样无处不在,这就更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等。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逐渐掌握识字教学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加小学生的汉字识读量,并提高其汉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努力教会学生识别和书写常见的汉字,这不仅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功课的基础。因为学生识字水平的高低,会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产生直接影响,不仅关系到语文课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其他功课。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识字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谈论一下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一、创设情景,自主识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引进日常教学。教师如何利用身边现有资源激发儿童识字的兴趣?首先要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入手。
1、目标转移。低年级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关注的是课本中形象的画面以及生动的故事内容。对抽象的汉字符号以及汉字的组成不能引起关注。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中心不能直接放在识字教学上。目标转移,是指暂时忽略识字教学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上。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主动识字的兴趣。例如:从儿童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教学;创设情境,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等。
2、方法指导。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和画面,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这是识字教学的一个良好开端。但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面对一些生字的阻碍,学生可能就会转移注意力。如果一味地放任自主阅读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自主识字的能力。必要的方法指导(如:具体指导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该怎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为学生下一步的巩固识字,形成记忆打下良好的基础。
3、目标激励。汉字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后,必须及时加以巩固,反复练读、熟读成诵是巩固自主识字效果的最佳办法。依据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创设目标情境,鼓励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熟读目标,及时巩固自主识字的效果。
二、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突出识字教学重点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教材特点,分清识字教学的主次难易。具体可以这样做:有字、有词、以字为重点;有熟字、有生字,以生字为重点。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的难易程度,区别对待。对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并且拼音标调;对难写的字,多分析几遍字形;对难理解的字词多组词,看原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课文生字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教法。如果生字不多,则一次出现,如果生字较多,则分组出现,先处理一批易学的字,再集中力量学习几个较难的字。这样分散识字难点,突出识字重点,进而可以化难为易。关于字形也因字而异。独体字应该分析笔画,合体字应该分析结构单位,形近字应要着重辨析字形、读准字音,同音、音近字,应着重分析字义。
其次,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逐步提高识字要求。我们教育学生识字,不要求之过急,学习是要经历一个懂、会、运用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做到懂、会、熟、用这四会的要求可分三步实现。第一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进行拼读,分析字形结构,试写组词,抛开拼音读生字。然后,再让学生读带生字的句子和全文,可达到会认的要求。第二步,通过让学生说字形结构,教师板书找形近字、临写、听写等活动,集中突破字形关可达到会写、听写等活动。第三步,在反复巩固练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文,听写字、词、句、段、课文,填空,说话,写话等活动,达到会用的要求。
我觉得这种教法既符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体现了识字教学这个中心。
再次,识字教学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例如,针对学生错别字的实际情况,加强薄弱环节。学生写错别字主要是由于字形相近、字音相同和形近音同等几种原因。学生写错别字主要由于添笔、丢笔、错笔和把部首位置结构弄错等几种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一方面要加强音近、形近、义近及二者或三者都相近的字比较,不断进行专门练习;另一方面对易错字说明易错的地方,以便引起学生注意。
三、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识字能力
很多方块汉字学习有规律可循,特别是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教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如河、海、清等绝大多数三点水旁的字与水有关。除了引导学生寻找相同形旁字的规律,还要引导学生寻找相同声旁字的规律。如种、钟、忠;请、清、晴等具有相同声旁的字,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它们的异同。
四、调动多种感官,全面理解。
教师应该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巧妙的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识字不仅要认识,还要会写、会读,懂得字词的意思。
五、在学习活动中识字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来到了新的学习环境,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如老师、同学的姓名,课程表上的科目,校园内的门牌等,还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学校内的设备、设施名称,如操场、篮球场、沙坑、跑道等。学生在这些识字活动中会感到,汉字就像朋友一样无处不在,这就更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等。在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逐渐掌握识字教学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加小学生的汉字识读量,并提高其汉字运用能力。
- 【发布时间】2020/6/12 17:58:20
- 【点击频次】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