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孙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崇文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我国小学新课程的改革,美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针对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以便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小学新课程的改革,小学美术教师也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地丰富自己,使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更高的教育。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理,调动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有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抓住他们这个特点,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学生们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不太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概念,应该通过美术作品让学生们自己萌生新的想法,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才是新课改下教师们的主要教学手段。美术教育作为辅助学科,需要为学生们的其他学科进行服务,全面发展融会贯通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不断吸收新鲜的思维与养料,鼓励学生创作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绝大多数学生在经历了开始的新鲜感之后,就会逐渐降低了对美术的兴趣,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进行应付,甚至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这样就会给美术创作带来巨大的伤害,影响美术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对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的打击将会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要经常变换风格,不断吸收新鲜的思维与养料,鼓励学生推陈出新,避免“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画课本上的吧”等观点的出现。
  四、让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可拓展创新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只要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只有在学习中真正地以客观实物为立足点,以生活为基础,认真观察、记录生活、去体验生活的乐趣,才能绘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他们的技能可能会幼稚,表现能力也很有限,但他们的构思往往很新颖,别有趣味,教师不要指责学生把太阳的脸涂成绿色,也不要训斥学生怎么把草莓画在树上,对于学生们这些闪光的创造性火花必须给予鼓励,谁敢断言他们今天的奇思妙想不是明天的现实呢?
  五、通过角色互换和作品互换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口口传授知识的背景下,学生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小学美术教学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形式进行教学。这里的角色互换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安排中,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讲解,教师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对学生在讲解过程中的表现提出建议。比如:教师让A同学以教师的身份示范大树的画法,A同学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教师对A同学的画法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到画一棵树需要的基本技能,并按照A同学的示范画出自己理解的大树。在这个过程中,A同学的胆量和技能都得到了锻炼,其他同学也学到了画画的技巧,并激发了学生画画的兴趣,让整个画画过程都很愉快。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作品互换,比如在画人物时,A同学画的是儿童,B同学画的是少年。画完之后,让A同学和B同学进行作品互换,并让两个同学对作品进行欣赏,然后说出各自的看法。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画画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画,如果我是他我会选择一个什么场景画画。在相互比较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让这种方式变成一种习惯。
  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个肯定的表情或者一个鼓励的语言都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否定而丧失对学习美术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摒弃陈旧的、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的进步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保证每一位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创新性教育变成常态化教育。
  • 【发布时间】2020/6/12 17:59:44
  • 【点击频次】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