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的一门学科,对小学生日后的全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且数学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业生涯中必须学习的学科,但是在大多数人眼里,数学是非常枯燥极其乏味的一门学科。所以说数学这门学科给人的印象并不好,小学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可以说是为了日后学习知识做一个衔接,任务很艰巨,现将浅谈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关注每个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科基础等方面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到应有的知识与快乐。
一、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划分组别
教学前,用几周的时间通过学生档案、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家庭访问等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对情况类似的学生进行组别划分:第一组A组,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优秀且稳定;第二组B组,思维敏捷,课堂注意力分散,比较缺乏学习兴趣,考试成绩忽高忽低;第三组C组,基础知识匮乏,不愿意学习,课堂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较差且稳定。各组别之间人数比例控制在1:2:1 为好。
二、以学生为基础进行教学任务的分层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适时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如果教学任务过于简单且十分统一,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就会觉得整体的教学任务设定没有实际意义,为自己数学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果教学任务相对较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数学内容充满了挑战性,学得不亦乐乎,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导致学习差距的拉大,这样的状况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层,对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成长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成长。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内容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周长计算的探讨和研究;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全面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求其掌握基础的教学内容即可。
三、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学生
在分层导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把握学习的公平性,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潜力为重要任务。例如,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会事先给学生划分一定的层次,备课也是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来分层设计,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我绝不会表露出对学生的区别对待,避免使低层学生感到自卑和拘谨。此外,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辅导的过程,也同样要在分层对待的同时,爱护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四、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B层能完全听懂,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五、作业分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作业分层是分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根据分层教学的需要和因材施教的需要,作业的安排也应该由易到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主观盲目。一般情况下,可把作业分成三大类:基础题、必做题和选做题。A层次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可以选择做必做题;B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可以选择做选做题;C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题,也可以选择做必做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富有弹性的层次性作业使学生摆脱了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学生间的相互依赖性降低,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不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后的作业也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于C组的孩子,设计基本练习题,让他们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B组的孩子,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A组的孩子,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他们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作业放弃一刀切,后进的孩子就不会因为做不出来而抄袭作业,高飞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吃不饱。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六、分层检测
检测是一段教学的小结,它有达标检测、矫正强化、反馈和激励功能,在考试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试题可将100分的前面的80分左右为基础题,后20分做三个层次进行命题。也可前面的100分为基础题,再加20分的加深题,加深题中主要分两个层次,要求A组同学必做,B组的同学选做几题,C组的同学可做可不做(对于能做到的C组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提高C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考试的心理压力,同时又可以提高优等生的上进心,充分地发挥考试的功能。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总之,分层合作教学可以打破以往“一锅端”的教学、评价模式,摒弃一个标准、一张试卷的做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的学习得到具有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教学方式逐步完善,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部分学生掉队的情况。因此,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基于学生的差异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关注每个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自学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科基础等方面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到应有的知识与快乐。
一、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划分组别
教学前,用几周的时间通过学生档案、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家庭访问等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的情况,对情况类似的学生进行组别划分:第一组A组,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注意力集中,学习成绩优秀且稳定;第二组B组,思维敏捷,课堂注意力分散,比较缺乏学习兴趣,考试成绩忽高忽低;第三组C组,基础知识匮乏,不愿意学习,课堂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较差且稳定。各组别之间人数比例控制在1:2:1 为好。
二、以学生为基础进行教学任务的分层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适时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如果教学任务过于简单且十分统一,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就会觉得整体的教学任务设定没有实际意义,为自己数学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如果教学任务相对较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数学内容充满了挑战性,学得不亦乐乎,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导致学习差距的拉大,这样的状况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任务进行适当的分层,对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成长目标,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成长。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时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内容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周长计算的探讨和研究;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全面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求其掌握基础的教学内容即可。
三、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学生
在分层导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把握学习的公平性,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潜力为重要任务。例如,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会事先给学生划分一定的层次,备课也是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来分层设计,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我绝不会表露出对学生的区别对待,避免使低层学生感到自卑和拘谨。此外,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辅导的过程,也同样要在分层对待的同时,爱护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四、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B层能完全听懂,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五、作业分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作业分层是分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根据分层教学的需要和因材施教的需要,作业的安排也应该由易到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主观盲目。一般情况下,可把作业分成三大类:基础题、必做题和选做题。A层次学生必须完成选做题,可以选择做必做题;B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可以选择做选做题;C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题,也可以选择做必做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富有弹性的层次性作业使学生摆脱了作业负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学生间的相互依赖性降低,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不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课后的作业也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对于C组的孩子,设计基本练习题,让他们做一些基本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第一层次教学目标的落实。对B组的孩子,设计发展性练习,通过练习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检查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A组的孩子,设计综合性练习,检查他们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作业放弃一刀切,后进的孩子就不会因为做不出来而抄袭作业,高飞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太容易而吃不饱。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作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六、分层检测
检测是一段教学的小结,它有达标检测、矫正强化、反馈和激励功能,在考试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试题可将100分的前面的80分左右为基础题,后20分做三个层次进行命题。也可前面的100分为基础题,再加20分的加深题,加深题中主要分两个层次,要求A组同学必做,B组的同学选做几题,C组的同学可做可不做(对于能做到的C组的同学要大力表扬)。提高C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考试的心理压力,同时又可以提高优等生的上进心,充分地发挥考试的功能。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总之,分层合作教学可以打破以往“一锅端”的教学、评价模式,摒弃一个标准、一张试卷的做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的学习得到具有个性化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教学方式逐步完善,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部分学生掉队的情况。因此,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基于学生的差异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数学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 【发布时间】2020/6/12 18:01:07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