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王春玉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崇文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从发挥好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功能,树立“识字”与“课外阅读”并重的意识;尊重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阅读效率;深入展开“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争取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三点入手,分析了小学低段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低段;阅读时间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部编本教材落实了“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主张,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能只看课内和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然而,如何在小学低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众所周知,低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还不认识字,不认识字就不能展开阅读,因此,识字教学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容置疑的重点。可是,5~9岁又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低年级是学习语言最佳时机,只突出识字这个重点而忽视语言的吸纳和运用是顾此失彼的做法,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甚至学生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都起到很严重的负面影响[3]。那么,面对部编本新教材的要求,小学低段教师又该如何增进、深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低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保证学生达到这个课外阅读量,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我在语文教学时,尽量安排给学生独立读书、品味的时间,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随意性强,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利用阅读的时间,要保证他们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领。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介绍一些怎样督促孩子学习的方法,不让家长停留在不认真不读书就一味打骂孩子方法,而是有意识的抽出时间带孩子到书店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并尽可能和子女一起阅读。不过这措施在农村暂时不适应,因为家中一般是爷爷奶奶在家,他们的识字有限,很多家长还不会写字,那么给孩子阅读的环境就只能是在校园里去培养与建立。于是,每个学期开学让家长主动出资作为课外阅读的书本费,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去购买书籍,这样就成立了班级的图书角,再设立一至两名的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到阅读图书有序,图本管理规范化。自从设立班级图书角后,让学生有书可读。我班“图书角”第一批有80余册,第二批现有书籍40余册,第三批书籍还在根据学生的感兴趣方向选择书籍。第一批的书籍是去年的购买的,已在开学前以抽签的形式分发给学生。
  二、尊重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阅读效率
  识字量少是小学低段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的一大拦路虎,但是这阶段的学生记忆力强,喜欢故事,所以,课外阅读常常也以听说的形式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教师在进行听故事、讲故事的训练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将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阅读效率,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选择切合的阅读内容有资料显示,儿童的阅读兴趣发展有五个时期,低段儿童主要处在寓言故事时期,分别由神话传说期过渡而来,又向着童话故事期发展而去。由此可见,小学低段学生对神话、寓言、童话故事感兴趣,这些故事短小精悍,内容非常浅显,可读性也很强,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阶段的阅读兴趣特征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更切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迎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二)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内心体验部编本教材的学习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听故事、讲故事”开始的,在学生识字量较少的情况下,从听说入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这在另一个方面,也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辟了道路。在课堂听故事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两个关于故事的问题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听故事的专注能力,另一方面,带着问题去听,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故事放到心里,并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学生要回答问题,就需要把自身带入到故事中去,从而寻求到故事本身和自己契合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读更多故事的兴趣,把学生读书的乐趣由课内引向课外,把学生的阅读引向另一片广阔的天地。(三)在表扬鼓励中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低段学生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也正因为识字量小,他们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去表扬、激励,无论学生在课外书中学会了一个新词,还是掌握了一个好句子,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这种敏锐的感受能力,在和学生朝夕相处时,感受他们从阅读中发生着的变化,及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起“我会读”的阅读的信心,从而走向“我要读”的行为。
  三、培养学生的读思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吃饭不消化。熟读是理解的前提,但要提高理解能力还得训练儿童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会怎么办呢?毫无疑问,学生们新的发现就是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
  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教好课文的同时,我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同时知识增多了,眼界开阔了,词汇丰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读为主线,同时把听、说、读、写、思、画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
  • 【发布时间】2020/6/12 18:02:20
  • 【点击频次】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