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早已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更加需要摒弃传统教法中的陈旧手段,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过去的“要我学”为如今的“我要学”,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氛围;多媒体技术;评价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恰当地组织教学,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时,一开始就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长工为了惩罚一个抠门的财主,在财主给他算一月工钱时要求:第一天要一粒米,第二天要两粒米,第三天要四粒米,第四天要八粒米……依此类推。财主听长工的话后高兴地答应了,谁知真正算出来后财主却傻眼了,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故事,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的指导,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缺乏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不得法, 学习效果较差。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效果不佳, 那么他们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降低, 逐渐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现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进行学法思想的渗透, 真正实现授人以渔。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 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 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 才能使学生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收获, 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不仅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还可以把一些中考状元或者高考状元的学习心得向学生传授, 让学生从这些学习优秀的人的经历当中学到经验, 受到鼓舞。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师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去,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美
数学学科虽然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理科学科,但是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美学魅力。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进而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数学,进入到对数学知识无尽的探索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一些小玩意带到课上,让学生感觉学数学就像在“玩”,这样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中探求到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回家分别用小木条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教学时让学生亲手拉自己钉制的两种模型。学生从中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很稳定,进而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随及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各种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图形的美,以及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初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上面几个方面作了探讨。当然,学生学习学趣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决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作大量细致的艰苦努力,也需要教师作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氛围;多媒体技术;评价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恰当地组织教学,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自己的数学课;其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时,一开始就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长工为了惩罚一个抠门的财主,在财主给他算一月工钱时要求:第一天要一粒米,第二天要两粒米,第三天要四粒米,第四天要八粒米……依此类推。财主听长工的话后高兴地答应了,谁知真正算出来后财主却傻眼了,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故事,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的指导,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缺乏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不得法, 学习效果较差。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效果不佳, 那么他们的积极性自然就会降低, 逐渐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现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进行学法思想的渗透, 真正实现授人以渔。这就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 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 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 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 才能使学生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收获, 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不仅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还可以把一些中考状元或者高考状元的学习心得向学生传授, 让学生从这些学习优秀的人的经历当中学到经验, 受到鼓舞。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师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去,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科的美
数学学科虽然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理科学科,但是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美学魅力。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进而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数学,进入到对数学知识无尽的探索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一些小玩意带到课上,让学生感觉学数学就像在“玩”,这样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中探求到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回家分别用小木条钉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教学时让学生亲手拉自己钉制的两种模型。学生从中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很稳定,进而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再随及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各种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图形的美,以及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初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上面几个方面作了探讨。当然,学生学习学趣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决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作大量细致的艰苦努力,也需要教师作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 【发布时间】2020/6/12 18:04:23
- 【点击频次】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