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用生活化创新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生活化教育模式是目前教育智障学生最为有效的方法,并且对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到语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又熟知了社会上的万物以及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技能。智障人群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们,尤其是对智障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到底,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使智障群体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温暖和和谐。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语文;教学方式
近些年来,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倍受关注,智障学生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对其进行教学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下,应以生活为基础,站在生活的角度上对智障学生展开教学,本文主要针对智障学生走进生活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1、再现文本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情境多与生活有所关联,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想要初步的进行分析并不困难,学生缺乏的是深化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可导入多层次的情境模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学习是愉快的过程,并将语文中的情境再现,学生的体验更加直观,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例如:教学“狐假虎威”等童话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角色,准备纸板当作提词器,让学生结合肢体语言、表情等进行语文的情境展示,他们自然的理解成语的寓意。再比如:教学“洗脸”时,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的小宝宝脸很脏,这时候教师询问大家:“小宝宝的脸怎样了?”引导他们说出“脏”的词汇后,让学生猜想:“小宝宝的脸怎么弄脏了?”然后导入视频动态场景,小宝宝在玩泥巴,这时候妈妈出现了,笑着对小宝宝说:“洗洗干净,健健康康。”小宝宝走到洗手池前,此时停顿视频询问学生:“大家都会洗脸吗?”鼓励学生模仿洗脸的动作,学生们行动起来,教师以学生的反馈总结洗脸的方式,一个学生用手在脸上比划,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要用手来洗脸是吗?还要怎么做?”期间多夸赞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建立自信,勇敢地表现自己。最后教师总结洗脸的步骤,并让学生们懂得:“我们为什么要洗脸,一天要洗几次?”将文中的情境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了,内容更具灵动性,学生的互动热情也较高。
2、体验文本的生活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带领学生体验语文,感受语文的真知灼见,并享受生活中语文的应用过程,紧密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需求进行对话,使得他们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生活的技能得以同步提升。例如:让学生以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形容彼此,说一说今天自己的上学经历,自己最喜欢的人,通过语言的形容学会简单的口语交流,还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去观察校园的花圃怎么样,回来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闻,说出“香、美、五颜六色”等形容词汇,学生在互相形容穿着时,有的学生提道:“穿了外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要穿外套,夏天怎么不穿外套?”学生说;“冷了”,强化学生的生活感知能力。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一步步深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学中选择“快乐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拓宽智障生的学习领域
语文学科是我们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浓缩,因此可以说它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科目。对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绝对不能将智障学生的认知学习禁锢于课堂之中。比如,教师在讲到《颜色》这一教学内容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让智障生分清红色、蓝色、绿色以及各种颜色的区别,而弄清楚不同颜色词语所表现出的含义才是其学习的重点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借助PPT与flash等动画的展示,令学生们可以流利地表达出颜色词语所涵盖的意思,这将会对其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当然,其最大优点在于促进了学生语文生活化的能力,比如说学生们在每次上下学时,都会在街道上遇到红绿灯,而若是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红灯停、绿灯行”的概念,则其便会知道遵守交通规则,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4、创造完整的教学体系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旨,是要将符合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的课堂内容,使之以单元化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说,教师在讲到《叠衣服》这一课堂内容时,可以将这一单元拆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指导智障生了解到各种服饰的名称,掌握“帽子”“裤子”“上衣”等词语;第二板块内容是指导智障生分清楚衣服的种类;第三板块是学习各种服饰的使用用途;而第四板块是教师让学生学会收拾自己的衣物。在《叠衣服》这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要将智障学生的自发行为与生活需求作为本位,而将教材中的某一内容为教学主题,并且明确教学的目标,将活动课程计划清楚,将教材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最终创建出一个完整化的学习体系,这对于促进学生的逻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合理地应用新型手段,提升语文课堂真实感
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型先进的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到课堂中,例如多媒体技术。相比较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能够灵活地展示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趣味性更强,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听觉还是视觉都有着强烈的冲击。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于智障儿理解能力比较差这一情况,也可以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画面,让智障儿童在鲜活并且真实的感官中去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各种鸟叫的声音,让学生犹如真正地处于鸟的天堂中。在这种环境下,智障儿童也更乐于学习,并且这种轻松愉悦、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也是更容易打开智障儿童的心扉,这样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够更好地开展,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智语文教学只有做到生活化,才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辨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适应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作为智障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者,更应当将生活化的情境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放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巩固,才能逐渐改变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将把实践能力列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华斌.探析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7(9):28.
[2]罗艳.关于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7):33.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语文;教学方式
近些年来,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倍受关注,智障学生由于自身因素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对其进行教学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不断普及下,应以生活为基础,站在生活的角度上对智障学生展开教学,本文主要针对智障学生走进生活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1、再现文本的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情境多与生活有所关联,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场景,想要初步的进行分析并不困难,学生缺乏的是深化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可导入多层次的情境模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学习是愉快的过程,并将语文中的情境再现,学生的体验更加直观,有助于思维的发散。例如:教学“狐假虎威”等童话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角色,准备纸板当作提词器,让学生结合肢体语言、表情等进行语文的情境展示,他们自然的理解成语的寓意。再比如:教学“洗脸”时,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的小宝宝脸很脏,这时候教师询问大家:“小宝宝的脸怎样了?”引导他们说出“脏”的词汇后,让学生猜想:“小宝宝的脸怎么弄脏了?”然后导入视频动态场景,小宝宝在玩泥巴,这时候妈妈出现了,笑着对小宝宝说:“洗洗干净,健健康康。”小宝宝走到洗手池前,此时停顿视频询问学生:“大家都会洗脸吗?”鼓励学生模仿洗脸的动作,学生们行动起来,教师以学生的反馈总结洗脸的方式,一个学生用手在脸上比划,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要用手来洗脸是吗?还要怎么做?”期间多夸赞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建立自信,勇敢地表现自己。最后教师总结洗脸的步骤,并让学生们懂得:“我们为什么要洗脸,一天要洗几次?”将文中的情境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了,内容更具灵动性,学生的互动热情也较高。
2、体验文本的生活
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带领学生体验语文,感受语文的真知灼见,并享受生活中语文的应用过程,紧密的结合学生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需求进行对话,使得他们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生活的技能得以同步提升。例如:让学生以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形容彼此,说一说今天自己的上学经历,自己最喜欢的人,通过语言的形容学会简单的口语交流,还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去观察校园的花圃怎么样,回来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闻,说出“香、美、五颜六色”等形容词汇,学生在互相形容穿着时,有的学生提道:“穿了外套”,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要穿外套,夏天怎么不穿外套?”学生说;“冷了”,强化学生的生活感知能力。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一步步深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学中选择“快乐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拓宽智障生的学习领域
语文学科是我们人类生活与文化的浓缩,因此可以说它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科目。对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绝对不能将智障学生的认知学习禁锢于课堂之中。比如,教师在讲到《颜色》这一教学内容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让智障生分清红色、蓝色、绿色以及各种颜色的区别,而弄清楚不同颜色词语所表现出的含义才是其学习的重点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借助PPT与flash等动画的展示,令学生们可以流利地表达出颜色词语所涵盖的意思,这将会对其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有着莫大的帮助。当然,其最大优点在于促进了学生语文生活化的能力,比如说学生们在每次上下学时,都会在街道上遇到红绿灯,而若是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红灯停、绿灯行”的概念,则其便会知道遵守交通规则,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4、创造完整的教学体系
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旨,是要将符合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的课堂内容,使之以单元化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说,教师在讲到《叠衣服》这一课堂内容时,可以将这一单元拆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指导智障生了解到各种服饰的名称,掌握“帽子”“裤子”“上衣”等词语;第二板块内容是指导智障生分清楚衣服的种类;第三板块是学习各种服饰的使用用途;而第四板块是教师让学生学会收拾自己的衣物。在《叠衣服》这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要将智障学生的自发行为与生活需求作为本位,而将教材中的某一内容为教学主题,并且明确教学的目标,将活动课程计划清楚,将教材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最终创建出一个完整化的学习体系,这对于促进学生的逻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合理地应用新型手段,提升语文课堂真实感
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型先进的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到课堂中,例如多媒体技术。相比较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能够灵活地展示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趣味性更强,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听觉还是视觉都有着强烈的冲击。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于智障儿理解能力比较差这一情况,也可以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画面,让智障儿童在鲜活并且真实的感官中去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各种鸟叫的声音,让学生犹如真正地处于鸟的天堂中。在这种环境下,智障儿童也更乐于学习,并且这种轻松愉悦、贴近现实生活的场景也是更容易打开智障儿童的心扉,这样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够更好地开展,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智语文教学只有做到生活化,才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辨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适应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作为智障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者,更应当将生活化的情境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放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巩固,才能逐渐改变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将把实践能力列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华斌.探析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7(9):28.
[2]罗艳.关于智障学生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7):33.
- 【发布时间】2020/7/8 17:33:54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