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及对策

 

【作者】 张小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普安普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质量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生存与竞争”的核心工作。目前我们农村很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下滑,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偏低,受私立学校的冲击越发明显。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办学条件的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因素,而现实存在的主观因素却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管理者缺乏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在我们广大的农村小学,受学校管理者本身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大多没有办学思想和理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校长就是一个生产队长。学校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能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种任务,那就不错了。有的学校虽然也制定了办学思想,但照搬照抄,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还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有了好的办学思想,学校就有了灵魂,就有了发展方向,才可能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局面中生存与发展!
  (二)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备课质量有待改进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或不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是一句空话。有的教师机械模仿教参教案,不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教案设计,缺乏针对性。部分非语数学科备课简单,仓促上阵的现象也存在。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备课管理没有严格的措施,或是对备课的管理缺乏认真研究。其次是是教师没有认真把握教材,潜心研究课程。
  2、课堂效果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主要平台,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从我们学校来看,还有不少教师采用“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教学,教师重传授,轻探究,重文本解读,轻师生互动,关注教材,不关注学生,教学老一套,即使互动,也是做做形式而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合作探究课堂上做得很少,多媒体教室也只有上公开课才用。有些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多少,不关注学生学多少。另外,布置作业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时作业量过多,有时作业量过少。作业过多会让学生疲惫,作业过少学生得不到训练,知识得不到拓展。这种作业让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观念落后,没有真正树立课堂教学质量效益意识。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不能正确处理传统与改革的关系。二是课堂教学管理不善,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管理意识,不能有意识地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课堂,学校在对教师考核评价时也忽视了课堂管理因素。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教育教学管理在存在的不足,提升教育质量呢?
  一、建立自己的办学思想,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
  校长的思想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决定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广大农村校长一定要有属于自己学校的办学思想。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我们农村小学校长的整体水平偏低,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可在农村学校还只是喊喊口号,举步维艰。那么,校长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校长是老师的表率,没有过硬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那是什么也做不好的。
  2、在实践中摸索、领悟自己的办学策略,确定中长期目标。
  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长大后,他们大多要外出做工,所以,“生存”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首当其冲的。考虑到农村孩子的行为随意性强,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我们立足于农村,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会生活、勤学习,会做人、能创造”的人,当作我们的培养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的办学思想才是实际的,才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照搬照抄来的只能做摆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规范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石,要扎实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教学常规。
  1、加强备课管理
  学校教导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要认真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备课管理办法,明确教案的撰写要求,如写略案必须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和分解、教学程序和方法、作业精选、教学用具的使用,以及必要的课堂预设等。集体备课应该做些什么,个人备课应该做些什么,学校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是要将听评课与检查备课结合起来,无论是详案还是略案,重在看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华师大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五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随时收集所教学科的信息,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只有用系统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与同学科教师互相学习,在对比中反思,在切磋中进步。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存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和原因。 
  • 【发布时间】2020/7/8 17:34:47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