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教学探究

 

【作者】 刘晓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或变化、图形的位置这四大内容。
  一、图形的认识
  第一: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是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基础。从第一段到第二段中,对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比如:一年级只要求“辨认”出长方体,而到了五年级要求“初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再到探索它的表面积、体积。从辨认到认识再到探索这种要求的层次性,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基础打扎实,但又不能随意的拔高对学生的要求,要摸清学生在该知识段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第二: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大小、位置、形状之间关系的认识。比如:第一学段的“了解直角、锐角、钝角”第二学段:就要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平移、转化等方法学生能发现图形与图形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把这些元素间,图形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一是尽力打好基础,二是平时鼓励引导学生用表格或树状图、思维导图等方式学着梳理总结。
  第三、明确认识图形的方式和途径。课标中较多使用了“结合生活情景了解.......”“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的表述,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单元前的情景图,例题中的情景图,部分没有的我们可以举生活中贴近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学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对今后的生活是有用的,也更利于理解。课标中使用较多的还有“通过观察、操作、认识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经历认识图形的过程。除了学生间的交流,对于我们老师也应静心下来听听学生的声音,有时学生的想法出乎意料。比如通过操作发现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长方形且长方形的长与圆柱的底面周长相等,我让他们用身边的东西卷一圆柱再试一下,一学生就说我的手掌就好似一个长方形,当我一弯曲为一拳头就近似圆柱;长方形的长就变成了圆柱的底面周长。大家觉得这种方法又形象又方便,这个难点用学生的动动手就解决了。
  二、 图形的测量
  第一、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不要一上课就讲长度单位有哪些,我教小学的第一年上二年级“认识长度”我让他们数我走过讲台走了几步,接着三四个学生也走了一趟,最后发现同一个讲台的长,测量的结果有的5步,有的7步,有的6步半不一样。 我又让他们想办法测量下课桌的长,有的同学用手去卡,有的用手中的直尺去量。最后统计用手去卡的有很多种结果,而用直尺去量的几位同学却很接近,就进一步一探究竟,原来直尺上有刻度、有数字还有单位。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对面积、体积、以及重量的单位也同样适用。
  第二、 让学生理解与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比如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单位这样的题为什么有的学生会错,因为对单位没理解,自然没概念乱填。然而对单位的体会和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在生活中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体验到单位知识在生活中很常用的,当题目中出现填单位或单位换算时,学生头脑中会想象或动手比划与此关联的情景,逐渐地能够体会单位之间的实际关系。
  第三、 注意根据问题情景恰当地选择度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
  学习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的应用。比如:想给妈妈网购一套合身的衣服,学生想到用软尺先测量尺寸,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度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用直尺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就不恰当。这些测量经验和方法的积累,只有让学生亲身实践。
  第四、 重视估测
  教材通过讨论长安村规划图中实验田的图上面积,把测量和面积计算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规则图形,感受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产生学习测量不规则图形的愿望。让学生通过记录、计算、比较等,体会估测的意义和方法。
  第五、 探索并掌握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应选择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重视数学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有效突破难点,在这些公式的探索中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比如‘滚动法’和‘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面积的探索中,把要探索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了的图形。这在六年级下期复习阶段需将转化的思想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当用以上公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孩子读完题是懵的,那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的过程,同时引导读题时怎么去理解分析,尤其是画图分析,思路理清再做。
  三、图形的运动或变化
  “平移与旋转、轴对称”平时教学中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第一、无论哪个学段都要求“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来认识平移与旋转这两种运动”实例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利于理解。但要注意选取特征明显的理想实例。比如平移选推拉窗户,电梯垂直运行这些移动的方向和距离都一样,平移的特征非常清楚,这样的例子很理想。有些例子不怎么好,我记得五年级上册讲平移时,教室旁边有个大柜子,我去拉其中一个抽屉,太紧了,学生发现了除了平行移动,还上下移动了,后来我觉得这个多方向平移例子不大适用于引入阶段。再比如说旋转。风车的转动,电风扇风叶的转动,螺旋桨的转动都是围绕着某个固定的点转动,物体上所有的点或线段的旋转方向都相同,角度都相同,是很好的旋转引入实例。但对于开水龙头哪个实例,水龙头的开关在旋转的过程中,其实还存在上升和下降的平移运动。相似的还有车轮的运动,是旋转和平移的组合,如果要采用老师一定要注意做好观察角度的导向。建议引入阶段尽量不要选择哪些在运动时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图形。
  第二、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方格纸。
  两学段中都提到要利用方格纸,因为方格纸是学生认识图形运动很好的工具,可以准确地描述图形的位置还可以刻画图形的运动,加深对图形运动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方格纸中平移、旋转图形,老师可以网购一张磁性方格表。
  第三、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在学生感受、了解了平移和旋转、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要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从平移、旋转的角度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在欣赏设计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象,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并且用数学语言去描述。这样的过程还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图形运动在图形设计中的作用。
  四、图形的位置
  第一学段中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上、下、左、右、前、后”,以孩子所在的位置分别说出他的上下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能说清楚,但具体落实到题目上就有难度。二是:“东、南、西、北”是一种绝对位置的确定,不受观察者的影响,只与参照物有关。生活中两种确定位置的方式都有应用,不同场合下它们会带来不同的便利。
  第二学段的要求:
  1. 在方位的基础上,“了解比例尺,在规定的情景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这为定量刻画物体的位置打好了基础。
  2. 要求“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这是方位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描述路线图的过程中参照点在不断变化,需要确定的方向和距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能正确描述路线图对个别学生有难度。但是这样的应用不能少,描述路线图能检验学生对方位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 【发布时间】2020/7/8 17:34:57
  • 【点击频次】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