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好生物教材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以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的改动,说明关于生物进化的争论和疑点还有许多,有关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就是在类似这样的争议中不断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材;引导;发展
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过于单一,课程实施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不会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学科思想,不能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明白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不能与时俱进,他们的思想将被禁锢。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与过去相比,生物新课程在理念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新教材资源,树立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生物教师拥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素材和机会。现就教材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如何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举例如下:
原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从内容来看,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主线,并突出强调了决定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突变、选择和隔离。编排思路从知识框架和学科思想来看,仍未摆脱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认识,但是生命的起源乃至人类的进化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化石资料表明,生物进化有可能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面对当前各种学说,教材只是着重介绍了被科学家普遍接受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而并没有融入进化是一个多元化过程这方面的学科思想。这样的编排容易让学生误以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研究成熟的理论,就是真理,其他学说没有价值。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很多学生还很幼稚,觉得世界就是二元的,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
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增添了思考与讨论,与社会的联系,资料分析,科学史话,科学前沿,课后拓展题,本章小结等。特别是在正文中对同一问题,加入了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比如,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正文从拉马克的进化论,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再到中性学说。整个教材不管是内容编排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折射出进化发展的思想。对原有内容作了较大改动。1983年,木村对中性学说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写成一本专著《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中性学说以其敢于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相抗衡而引起学术界的一片骚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群体遗传学,甚至进化生物学范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中性学说越来越显示它的正确、有效。它打破了综合进化论在群体遗传学领域里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使木村登上了一个新高度,从一个偏重数学的群体遗传学家上升为一个有理论建树的进化生物学家。
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加强他们思维的开放性,使他们了解对于每一个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和对不同相关理论或经验的整合、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教材总结道“根据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关于生物进化的争论和疑点还有许多。总之,生物的进化是如此复杂,现有的进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比已经解释的问题还要多。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同样在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教材也作了这样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目前,有关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就是在类似这样的争议中不断发展。”
这样的例子在现行教材中还有很多。在当前的生物学课程改革中,如果教材变了,教师的观念、教法不变,又有什么用?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又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不要只将注意力放在考纲、考点上,对于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十分重要。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其次,加强师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合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再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上课时,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者、引路人,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动作、情态、语言等方面去激励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留出教学的“空白”,对探究问题的途径要做出适度的暗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学生回答的对错,而在于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不是纠正错误结果的过程,而是引导探究思路的过程。
虽然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途径有多种,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最后引用教材的一段话结束本文:“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木村资生.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38卷第5 期 李孟军(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王长春(河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
关键词:生物教材;引导;发展
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结构过于单一,课程实施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不会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学科思想,不能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不明白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不能与时俱进,他们的思想将被禁锢。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与过去相比,生物新课程在理念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新教材资源,树立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科特点决定了生物教师拥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素材和机会。现就教材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如何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举例如下:
原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从内容来看,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主线,并突出强调了决定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突变、选择和隔离。编排思路从知识框架和学科思想来看,仍未摆脱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认识,但是生命的起源乃至人类的进化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化石资料表明,生物进化有可能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面对当前各种学说,教材只是着重介绍了被科学家普遍接受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而并没有融入进化是一个多元化过程这方面的学科思想。这样的编排容易让学生误以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研究成熟的理论,就是真理,其他学说没有价值。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很多学生还很幼稚,觉得世界就是二元的,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
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增添了思考与讨论,与社会的联系,资料分析,科学史话,科学前沿,课后拓展题,本章小结等。特别是在正文中对同一问题,加入了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观点。比如,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正文从拉马克的进化论,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再到中性学说。整个教材不管是内容编排还是知识结构上,都折射出进化发展的思想。对原有内容作了较大改动。1983年,木村对中性学说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写成一本专著《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中性学说以其敢于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相抗衡而引起学术界的一片骚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群体遗传学,甚至进化生物学范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中性学说越来越显示它的正确、有效。它打破了综合进化论在群体遗传学领域里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使木村登上了一个新高度,从一个偏重数学的群体遗传学家上升为一个有理论建树的进化生物学家。
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加强他们思维的开放性,使他们了解对于每一个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有利于培养他们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和对不同相关理论或经验的整合、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教材总结道“根据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关于生物进化的争论和疑点还有许多。总之,生物的进化是如此复杂,现有的进化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比已经解释的问题还要多。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同样在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教材也作了这样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目前,有关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还在继续。科学往往就是在类似这样的争议中不断发展。”
这样的例子在现行教材中还有很多。在当前的生物学课程改革中,如果教材变了,教师的观念、教法不变,又有什么用?教师是课改实施的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才能使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又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改变,但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因此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不要只将注意力放在考纲、考点上,对于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十分重要。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其次,加强师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使教师不能再按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融合贯通,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再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及上课时,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者、引路人,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动作、情态、语言等方面去激励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留出教学的“空白”,对探究问题的途径要做出适度的暗示,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学生回答的对错,而在于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不是纠正错误结果的过程,而是引导探究思路的过程。
虽然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的途径有多种,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最后引用教材的一段话结束本文:“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木村资生.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生物学通报》2003年第38卷第5 期 李孟军(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王长春(河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
- 【发布时间】2020/7/8 17:37:20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