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美术学习兴趣和美术素养的培养,我们就必须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探讨了激趣、创设艺术表现的自由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分层施教等四种实践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美术兴趣、美术素养形成的好坏快慢。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必须把提高教学有效性作为核心追求。那什么是较好的教学有效性呢?实践告诉我们,那就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能让学生获得最好的美术教育,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最优化。教育学研究指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做到“四研究”,即把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学环境、研究媒体选择等作为前提,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那么,落实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实施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下面,我结合小学美术教学,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自学提供动力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课标又指出:“学生是美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其自学提供动力。这样才能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实践中,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情境法、多媒体法、故事法、游戏法等,都是可行之策略,但我认为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结合现实生活的生活化方法,让学生看到美术学习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是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这种方法,也称生活化教学。实施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许多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然而,我们很多学习缺乏发现美的慧眼,其注意力平常都表现为只放在吸引自己的东西上,而对其他的都不屑一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践中,我们应根据这种情况开展一些小型的比赛,捕捉生活中的美,看谁具有发现美的慧眼。在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挥洒。在此环节,老师不要急于评判画的好坏,只要表达出来就行,多鼓励,少批评,避免画功差的学生望而却步。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及学生直接经验、素材的积累,学生会对美术越来越感兴趣。
二、创设艺术表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术学科不同于理科学科,它强调自由创作,自由表现。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大凡艺术学科,都需要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空间。这种空间就应具有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好是民主、和谐、愉悦的。因此,我们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不宜直奔主题施教,应注重教学氛围营造,给学生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让学生有一个艺术表现的自由空间。例如,在教学“画水里的鱼”时,很多学生都会习惯性地先画一条小河,再画几条波浪作水面,在上面再画一条鱼。其实,这当中有一种思维定势,美术是自由创作的,不应是如出一辙。造成原因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按自己想法强迫性地灌输了鱼和水的画法。这其实有悖于美术作品的创作特性的。所以,我认为要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我们首先就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实践空间,鼓励他们自由创作。
三、用好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学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品质和学习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纵观现行教材,不仅有名家作品,优秀学生作品,还增添了“思考与讨论”“制作与方法”“评一评”三个环节。教学中,我们应把此作为好的教育资源,不可弃。相反,我们要用好这三个环节,并把此作为合理引导的平台,通过学生自己或小组探究、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有利于他们形成探究性学习。
四、分层施教,梯度要求,分层训练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潜质不同,如果接受同样的教育,就会因起点不同而发生的同化作用就有异,获得的效果也就不同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班级授课的美术课堂,我们只能采取近似的方法,即分层施教。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量测其能力水平,精准确定优秀组学生,一般组学生和后进组学生,再分别确定教学目标,开展分层施教。
仅在美术课堂上分层施教,还不行,还必须梯度要求,分层训练,分层评价,才能让那些能力偏后的学生获得体验成功感的机会。落实到实践训练时,我们应以适当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内容或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分层训练,共同进步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花花绿绿的糖纸》时,我创建了一个开办“小小糖果店”的游戏情境。在创作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现实,进行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分层训练。对涂色能力强的学生,我鼓励寻找更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材料作为糖块。对于涂色能力差的学生,则要求去完成一定数量的糖纸制作和糖块包扎。这样确保了人人参与,人人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身价值,体验到学习成功。
当然,要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策略,作为一线美术教师,我们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探索,总结,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来,以让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更利于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美术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娜,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华辞赋,2019年。
[2]谢苗英,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黄河之声,2014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美术兴趣、美术素养形成的好坏快慢。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必须把提高教学有效性作为核心追求。那什么是较好的教学有效性呢?实践告诉我们,那就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能让学生获得最好的美术教育,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最优化。教育学研究指出,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做到“四研究”,即把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学环境、研究媒体选择等作为前提,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那么,落实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实施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下面,我结合小学美术教学,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自学提供动力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课标又指出:“学生是美术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为其自学提供动力。这样才能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实践中,能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情境法、多媒体法、故事法、游戏法等,都是可行之策略,但我认为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结合现实生活的生活化方法,让学生看到美术学习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是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这种方法,也称生活化教学。实施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许多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然而,我们很多学习缺乏发现美的慧眼,其注意力平常都表现为只放在吸引自己的东西上,而对其他的都不屑一顾。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就显得非常重要。实践中,我们应根据这种情况开展一些小型的比赛,捕捉生活中的美,看谁具有发现美的慧眼。在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尽情挥洒。在此环节,老师不要急于评判画的好坏,只要表达出来就行,多鼓励,少批评,避免画功差的学生望而却步。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及学生直接经验、素材的积累,学生会对美术越来越感兴趣。
二、创设艺术表现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术学科不同于理科学科,它强调自由创作,自由表现。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大凡艺术学科,都需要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和个性的自由发展空间。这种空间就应具有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好是民主、和谐、愉悦的。因此,我们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不宜直奔主题施教,应注重教学氛围营造,给学生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让学生有一个艺术表现的自由空间。例如,在教学“画水里的鱼”时,很多学生都会习惯性地先画一条小河,再画几条波浪作水面,在上面再画一条鱼。其实,这当中有一种思维定势,美术是自由创作的,不应是如出一辙。造成原因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按自己想法强迫性地灌输了鱼和水的画法。这其实有悖于美术作品的创作特性的。所以,我认为要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我们首先就要遵循艺术规律和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实践空间,鼓励他们自由创作。
三、用好教材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学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品质和学习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纵观现行教材,不仅有名家作品,优秀学生作品,还增添了“思考与讨论”“制作与方法”“评一评”三个环节。教学中,我们应把此作为好的教育资源,不可弃。相反,我们要用好这三个环节,并把此作为合理引导的平台,通过学生自己或小组探究、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就有利于他们形成探究性学习。
四、分层施教,梯度要求,分层训练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潜质不同,如果接受同样的教育,就会因起点不同而发生的同化作用就有异,获得的效果也就不同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班级授课的美术课堂,我们只能采取近似的方法,即分层施教。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量测其能力水平,精准确定优秀组学生,一般组学生和后进组学生,再分别确定教学目标,开展分层施教。
仅在美术课堂上分层施教,还不行,还必须梯度要求,分层训练,分层评价,才能让那些能力偏后的学生获得体验成功感的机会。落实到实践训练时,我们应以适当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内容或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分层训练,共同进步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花花绿绿的糖纸》时,我创建了一个开办“小小糖果店”的游戏情境。在创作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现实,进行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分层训练。对涂色能力强的学生,我鼓励寻找更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材料作为糖块。对于涂色能力差的学生,则要求去完成一定数量的糖纸制作和糖块包扎。这样确保了人人参与,人人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身价值,体验到学习成功。
当然,要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策略,作为一线美术教师,我们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探索,总结,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来,以让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更利于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美术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娜,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华辞赋,2019年。
[2]谢苗英,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黄河之声,2014年。
- 【发布时间】2020/7/8 17:42:49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