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作者】 杨德萍

【机构】 四川省宁南县朝阳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需要我们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情有机结合。本文从激趣、创设情境、生活化教学和优化练习作业设计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提效增质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方法;有效
  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这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寻教学方法,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新颖性和趣味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数学,高耗低效原因,就是因为方法单一,就是教师的“满堂讲”。对于好趣好动好表扬、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学生不说,显然不能达到预期,提高不了效果。这是传统数学教学长期处于“慢、费、差”的重要原因。在全面提倡效能建设的今天,我们务必通过丰富教学方法的途径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下面,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提效增质策略。
  一、遵循一定原则激趣
  激趣,在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理念的实践中,成为了一线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共识。但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激趣时方法并非多样,而多是认为学生能自觉参与。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激趣并无原则,总是利用一些非数学的方法来让学生笑笑而已。所以,我认为,有效的激趣应遵循一定原则。所谓原则,就是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方法和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保持一致和协调,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整体发展。因此,任何哗众取宠的做法实践,不仅不能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还浪费了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原则,如发展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才能使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才能使提高教学效果成为现实。
  二、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策略,也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集趣味性和诱思性,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诱发学生思维参与学习,从而达到调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协作,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实践中,能创设情境的途径很多,利用不同方式创设的情境也不同,但目的相差无几。但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导入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还是用语言描述的情境,简称描述性情境。因为这种情境创设,经济、方便,对于教师来说,只需要精心组织语言,通过语言描述的表达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发学生参与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激趣和诱思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导入时,我们就可创设描述性情境:去年暑假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讲讲你去什么地方旅游了?生A:我去重庆。生乙:我去广州。生丙:我去上海……师:你们去了这么多地方呀,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那儿有什么景点吗?(生交流)师:“今天,老师也要带你们去旅游,想不想去玩呀?”这样的描述性情境,对我们老师来说,既简单又实用,从学生高呼“愿意”的回答中看出了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导入教学主题,自然就是水到渠成。值得注意的一是,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脱离这个起点的教学都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的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各部分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要求基于学生数学现实施教,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边缘上“跳一跳”。而要落实这种要求,实施生活化教学无疑是理想的策略。实践也证明,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反哺生活的创新实践能力。这是我们数学教学良好效果的核心体现。落实到教学中,我们根据数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把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实施生活化教学。为此,我们应在上课前做好生活化处理和准备,通过收集、分类和整理,将学习难点变成一个个富有关联的小问题,从“旧”平稳地过渡到“新”知识上去。例如,在“认识百分比”的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上课前在生活中收集有关百分比应用的事例。在特定案例中,找到百分比。在教学时,让学生先报告百分比的内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巧妙地设置悬念,引导探索新知识,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是陌生,很快就因了“先前基础”就理解到了新知识,并突破了学习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了。
  四、优化练习作业设计
  数学学习,离不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练习作业。要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练习作业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我们一定要优化作业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增强作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同时,又要变作业时的“单打独斗”为“多人合作”,变自主作业为探究实践。这样更利于发挥作业的应有功能。落实到数学教学中,我们可寓作业于合作,体现探究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特别是课外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拓展,自然也应为此担当。传统作业都是学生的“独立完成”,而间或我们也可以设计出合作作业来,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究作业,并完成作业。这样更能提升学生作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当然,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还有很多方法。但这些方法本身不具有提效功能的,只是我们用对了,才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认真研究,在“深入”理解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策略,力争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浅出”,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让“人人获得良好数学教育”的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刘玉和,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1年。
  [2]谢华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
  • 【发布时间】2020/8/12 18:27:18
  • 【点击频次】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