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多样化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业布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一项设计精巧的作业,可以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查漏补缺。此外,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同样意义匪浅。因此设计信度较高的作业是发挥作业诸多功能的前提,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关键字:作业设计;小学数学;分层;开放性;趣味性
数学新课标准的理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生活实践,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教师根据不同孩子,不同内容,设计难易有别,不同参差形式各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参差孩子的需要。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在作业布置上,采取分层模式
在小学班级里,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具有不同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如果毫无区别地实行“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模式,就很容易产生以下两种消极影响:一是作业难度过大,打击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作业太过简单,无法体现学生水平,不利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过程中,要尊重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模式进行作业布置。比如,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往往遵照以下原则:针对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以提高型为主,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提升数学水平,掌握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针对学习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也一般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以基础型加部分提高型为主,让这些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之后,也能取得一定的提升;针对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以基础型作业为主,主要帮助其掌握并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
二、作业的设计要富有开放性
作业设计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因此,我们提倡进行设计开放性作业。开放性作业是在新课标下相对于原来的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多角度,多方面去完成作业,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开放性作业难且偏,是不是只能优生会做。其实并不这样,反而开放性作业因为它形式多样化,层次多元化,答案不唯一,因此评价是多维的,更适合全体的学生,学生更容易入手,并能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自己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回答。如: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统计自己每单元的成绩,并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可以看出自己成绩的高低起伏。又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展示商品和价格,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30元你想买什么,能买什么?这种开放性的作业使得学生不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开始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三、作业的设计需要一定的趣味性
趣味向来是学生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动力之源,特别是对于极具好奇兴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感兴趣便能拥有积极探索的欲望,从而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业作为一种课后任务,常常被学生们认为是剥夺了他们愉快玩耍的一种负担,而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和拓展性,使作业从枯燥乏味变得有趣生动,则可以十分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心态来完成课后作业,并且在作业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当中,教师在讲解完了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个简单浓度百分数的练习,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们在课后回家之时,为家长冲泡一杯50ml的糖水,其中父母所喝的糖水浓度当为30%,由于老年人不能喝浓度过高的糖水,因此需要为爷爷奶奶另外冲泡浓度为10%的糖水,请在计算之后添加适量的糖,并加以实施。这不仅能够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而且摒弃了传统的作业模式,使作业变得有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设计体现探究性
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和氛围。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验证猜想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图形,通过交流讨论后学生认为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计算,然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剪拼、观察比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更深刻,同时使知识内化为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五、作业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基于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通过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布置的作业是:公园游览,根据你的游览路线,绘制简单路线图。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有助于发展空间能力和思维水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保证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同时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将作业设计的目标明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心地对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多更广阔的天地,时时记住送给学生一对快乐学习的翅膀,让他们在作业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热情才会高涨,我们才会拥有越来越多聪明而可爱的学生!
关键字:作业设计;小学数学;分层;开放性;趣味性
数学新课标准的理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生活实践,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教师根据不同孩子,不同内容,设计难易有别,不同参差形式各样的作业,满足不同参差孩子的需要。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在作业布置上,采取分层模式
在小学班级里,不同学生拥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具有不同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如果毫无区别地实行“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模式,就很容易产生以下两种消极影响:一是作业难度过大,打击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作业太过简单,无法体现学生水平,不利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过程中,要尊重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模式进行作业布置。比如,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往往遵照以下原则:针对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以提高型为主,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提升数学水平,掌握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针对学习基础一般,学习能力也一般的学生,布置的作业以基础型加部分提高型为主,让这些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之后,也能取得一定的提升;针对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以基础型作业为主,主要帮助其掌握并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效率。
二、作业的设计要富有开放性
作业设计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目标纳入其中,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因此,我们提倡进行设计开放性作业。开放性作业是在新课标下相对于原来的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多角度,多方面去完成作业,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开放性作业难且偏,是不是只能优生会做。其实并不这样,反而开放性作业因为它形式多样化,层次多元化,答案不唯一,因此评价是多维的,更适合全体的学生,学生更容易入手,并能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自己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回答。如: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统计自己每单元的成绩,并用折线统计图画出,可以看出自己成绩的高低起伏。又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展示商品和价格,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30元你想买什么,能买什么?这种开放性的作业使得学生不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开始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三、作业的设计需要一定的趣味性
趣味向来是学生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动力之源,特别是对于极具好奇兴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感兴趣便能拥有积极探索的欲望,从而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业作为一种课后任务,常常被学生们认为是剥夺了他们愉快玩耍的一种负担,而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和拓展性,使作业从枯燥乏味变得有趣生动,则可以十分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心态来完成课后作业,并且在作业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当中,教师在讲解完了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个简单浓度百分数的练习,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们在课后回家之时,为家长冲泡一杯50ml的糖水,其中父母所喝的糖水浓度当为30%,由于老年人不能喝浓度过高的糖水,因此需要为爷爷奶奶另外冲泡浓度为10%的糖水,请在计算之后添加适量的糖,并加以实施。这不仅能够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而且摒弃了传统的作业模式,使作业变得有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设计体现探究性
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和氛围。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验证猜想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图形,通过交流讨论后学生认为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计算,然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剪拼、观察比较,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猜想—验证”的探究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更深刻,同时使知识内化为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五、作业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基于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通过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布置的作业是:公园游览,根据你的游览路线,绘制简单路线图。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有助于发展空间能力和思维水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保证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同时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将作业设计的目标明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
作业的布置,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心地对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尽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多更广阔的天地,时时记住送给学生一对快乐学习的翅膀,让他们在作业的天空中尽情翱翔。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热情才会高涨,我们才会拥有越来越多聪明而可爱的学生!
- 【发布时间】2020/8/12 18:29:29
- 【点击频次】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