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小学生计算错误成因及提高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生计算错误,从心理上分析,主要有感知问题、注意力问题、短时记忆能力较弱、计算思维定式的影响、情感问题等因素。根据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采用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主要包括重视首次感知的正确性、加强运算辨别学习、处理好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及时反馈强化练习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计算错误;心理因素;防治措施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数学计算问题,而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则是他们数学学习的起点。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效果会直接影響到学生的学习,所以计算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可能会经常出现各种错误,这大多是因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清楚,口算不熟或者笔算不准。若追其根本,小学生计算错误还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小学数学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心理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掌握一般性因素,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和预防,进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问题
在进行计算时,小学生首先要对题目的数字和符号进行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题、读题和审题三部分。但是,小学生对外界的特征感知不够精细,而数学中的计算题又往往无特定情节,略显单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容易产生错觉,例如将207书写成270,这些错误往往不易检查出来,低年级的学生计算时尤其突出。
在实际的解算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急躁,看题不认真,审题不仔细。所以,题目给学生的反馈就较为模糊,感知所带来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除此之外,将过程写在作业本或者书上时,因视觉会进行转移,可能又会产生感知方面的错误,例如将1.34×2+43,写成1.43×2+43,进而导致计算错误。这些现象说明了学生在看题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感知数字,而仅仅是凭借模糊的印象来进行书写的。
(二)注意力问题
小学生注意力易于分散且不持久,注意力所集中的范围也较小,若要求小学生将注意力同时分配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对象,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者丢三落四的现象。
有些是因为学生口算不熟,若不高度注意就会产生错误。这种现象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最为严重,尤其是一些学生口算能力还未能达到一定水平,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不断停顿,从而分散了注意力。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即使掌握了法则,若计算中注意力中断,也会出现思路上的混乱,进而产生计算错误。我们常说的学生计算粗心,实质上是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力不够稳定造成的。
(三)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短时记忆不仅仅是为了储存信息,更是为了能够更加及时地提取所获取的信息,这在计算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记忆的了解我们知道,短时记忆停留在脑海中的时间大约为1分钟,但是对于计算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差,不能够准确提取相应的信息,这会造成计算错误。尤其是当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选择采用一些简捷的计算方法时,若未能建立多级联系,缺乏对方法的理解,或者再回忆产生困难,就会产生似是而非的现象,最终也会导致计算错误。
(四)情感问题
在进行计算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能够快速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当遇到一些计算量较大或者较为复杂的题型时,往往会产生排斥心理,不能够静下心进行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计算的正确率会大大降低。
以上所述的一些小学生计算错误心理问题并非单独存在的,它们都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着。产生计算错误是有多方面因素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产生计算错误的心理问题,把握这些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针对小学生心理的计算错误解决方法
防止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措施,除了常规的重视计算相关概念及算法的掌握,以及加强训练之外,更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深层次地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采用针对性的策略来确保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避免错误的产生。
(一)重视首次感知的正确性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的首次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重视新授课的教学效果,利用好学生首次感知的记忆效果,让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参与计算法则的构建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来参与认知活动,即在学习时,让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动眼以及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加深记忆,达到强化的作用;同时针对学生易忘的部分,要加强感知的刺激。
(二)加强运算辨别学习学生发生计算错误,主要是新旧知识相互混淆造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运用,这种对四则法则的辨析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方法。
(三)处理好思维方式
小学计算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法则及简捷的运算方法,即从原有展开的思维转变为压缩的思维。展开思维是指在运算初期,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若没有前期展开的思维,则会让错误有空可寻。因此,计算初期,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展开,当充分了解之后,再逐步对思维进行压缩。
(四)及时反馈,强化练习
教师应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结果。我们知道,反馈对于技能的学习是具有强化作用的。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后,会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因此,及时反馈能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当学生计算正确,会得到肯定,若发生错误,则会引起警觉,促进他们进行自我反省。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在计算错误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控学生,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更深层次地去帮助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国灿.唯有找准病根,方能对症下药——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成因和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03).
[2]聂芳芳.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其纠正[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3]温雯尔.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7,(07).
关键词:计算错误;心理因素;防治措施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数学计算问题,而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则是他们数学学习的起点。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效果会直接影響到学生的学习,所以计算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可能会经常出现各种错误,这大多是因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不够清楚,口算不熟或者笔算不准。若追其根本,小学生计算错误还有多方面的心理因素。小学数学教师要进行系统的心理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掌握一般性因素,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和预防,进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问题
在进行计算时,小学生首先要对题目的数字和符号进行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题、读题和审题三部分。但是,小学生对外界的特征感知不够精细,而数学中的计算题又往往无特定情节,略显单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容易产生错觉,例如将207书写成270,这些错误往往不易检查出来,低年级的学生计算时尤其突出。
在实际的解算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急躁,看题不认真,审题不仔细。所以,题目给学生的反馈就较为模糊,感知所带来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除此之外,将过程写在作业本或者书上时,因视觉会进行转移,可能又会产生感知方面的错误,例如将1.34×2+43,写成1.43×2+43,进而导致计算错误。这些现象说明了学生在看题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感知数字,而仅仅是凭借模糊的印象来进行书写的。
(二)注意力问题
小学生注意力易于分散且不持久,注意力所集中的范围也较小,若要求小学生将注意力同时分配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对象,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者丢三落四的现象。
有些是因为学生口算不熟,若不高度注意就会产生错误。这种现象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最为严重,尤其是一些学生口算能力还未能达到一定水平,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不断停顿,从而分散了注意力。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即使掌握了法则,若计算中注意力中断,也会出现思路上的混乱,进而产生计算错误。我们常说的学生计算粗心,实质上是在计算过程中注意力不够稳定造成的。
(三)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短时记忆不仅仅是为了储存信息,更是为了能够更加及时地提取所获取的信息,这在计算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记忆的了解我们知道,短时记忆停留在脑海中的时间大约为1分钟,但是对于计算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差,不能够准确提取相应的信息,这会造成计算错误。尤其是当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选择采用一些简捷的计算方法时,若未能建立多级联系,缺乏对方法的理解,或者再回忆产生困难,就会产生似是而非的现象,最终也会导致计算错误。
(四)情感问题
在进行计算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能够快速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当遇到一些计算量较大或者较为复杂的题型时,往往会产生排斥心理,不能够静下心进行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计算的正确率会大大降低。
以上所述的一些小学生计算错误心理问题并非单独存在的,它们都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着。产生计算错误是有多方面因素的,因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产生计算错误的心理问题,把握这些因素,采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针对小学生心理的计算错误解决方法
防止小学生计算错误的措施,除了常规的重视计算相关概念及算法的掌握,以及加强训练之外,更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深层次地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采用针对性的策略来确保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避免错误的产生。
(一)重视首次感知的正确性
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的首次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重视新授课的教学效果,利用好学生首次感知的记忆效果,让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参与计算法则的构建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来参与认知活动,即在学习时,让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动眼以及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加深记忆,达到强化的作用;同时针对学生易忘的部分,要加强感知的刺激。
(二)加强运算辨别学习学生发生计算错误,主要是新旧知识相互混淆造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运用,这种对四则法则的辨析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方法。
(三)处理好思维方式
小学计算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法则及简捷的运算方法,即从原有展开的思维转变为压缩的思维。展开思维是指在运算初期,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若没有前期展开的思维,则会让错误有空可寻。因此,计算初期,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展开,当充分了解之后,再逐步对思维进行压缩。
(四)及时反馈,强化练习
教师应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结果。我们知道,反馈对于技能的学习是具有强化作用的。尤其是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后,会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因此,及时反馈能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当学生计算正确,会得到肯定,若发生错误,则会引起警觉,促进他们进行自我反省。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在计算错误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控学生,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更深层次地去帮助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国灿.唯有找准病根,方能对症下药——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成因和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03).
[2]聂芳芳.小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其纠正[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3]温雯尔.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17,(07).
- 【发布时间】2020/8/12 18:29:56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