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促进主体学有兴趣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有动力,是语文课堂自始自终都应着力解决的主体促进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应重点抓好导入、课中和结尾三个阶段去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主体;兴趣;促进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化教为导真正获得实惠的对象。提质量,抓效能,实际就是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他们学有兴趣的原因。然而,它既是过去学习的产物,又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兴趣的迅速形成,大体分成三个阶段,即有趣阶段(源于好奇心,求知欲)。二是乐趣阶段,该阶段是在有趣阶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的特殊爱好;三是志趣阶段。其与理想和未来目标联系起来,甚至终生不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患了一种重病——分析病,也就是把一篇本来就优美而精彩的课文,经过重三迭四的繁琐不堪的分析,使课文肢解,变得支离破碎味如嚼蜡了,导致许多儿童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此。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近几年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也就需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新课导入、课中讲读、课堂结束阶段,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兴趣,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利用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是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有效举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一是直观演示。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幻灯片等的直接原因。通过观察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如《长城》一课,我先出示两幅挂图,然后提问,这两幅图都画的是什么?并比较这两幅图,你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图1是远景图,是俯视,图2是近景图,是平视)。在学生回答了两个观测点不同之后,我们就可鼓励学生描绘这幅图的特点,看谁说得更准确,然后打开课文从而直入重点,导入新课。
二是情感激发。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课文,学习这类的课文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祖国优美丰富的语言。对这样的课文,我选用语言优美,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开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这样教学的:“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疯狂地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同学们,当我们的祖国母亲无情的受到敌人的践踏和侵略时,当我们的尊严受到践踏时,我们还能坐着不理吗?如此导入新课,自然学生情感满满。
二、课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抓对比比例句。其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对比句或比喻句,我们应尽力抓住。一来可培养参与兴趣,二来可促进学生思维训练。我们知道,兴趣产生的最大根源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参与性就是兴趣,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肯定或成功,对产生更大的兴趣,就成为现实。如《开国大典》教学中就有比较两组句子,我们可抓住进行比较。
①他们清早来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②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朝着)主席台。
引导学生比较“直奔”和“走向”,“投向”和“朝着”谁更最正确。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体会二者的区别,就可感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学中,我们又可利用学生好奇、喜欢参与特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每个学生想出一个与“直奔”和“投向”意思相近的词选,错了不要紧,说错了不要紧,最大的错误是不选。接着学生七嘴八舌的举了许多出来,然后又请学生自己比较鉴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教学首先要诱导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意趣,课文中有着很多内容为自学部分,经过启迪往往引起强烈兴趣,如教学《做风车的故事》时,我适时的抓住很平常的句子教学,并进行诱发:“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在什么时候脸会发红?课文中的牛顿为什么会脸红,只是害羞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并开展讨论,有的说牛顿说不出风车飞转的道理,羞得满脸通红;也有的说,同学们把牛顿心爱的风车摔坏了,有的人说牛顿脸红也有生气的原因,有的说他是生自己的气,心里难受极了。正是教师重新设计教材,在不经意的一处设问,就激发了学生这样高涨的学习兴趣。
教给方法,从成功体验中巩固兴趣。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自学思考要有一个方法。要到实践才能使学生把握要领,举一反三,真正获得知识本领,获得阅读的基本技能,容易产生成功体验,巩固学习兴趣,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重点指导第一小节,然后归纳这节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运用第1节的方法自学,其余部分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对学习语文感到学习轻松。
三、结尾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兴趣
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开头或中间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结尾,要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兴趣。有些课文结尾往往余味很浓,或给人力量。或令人思考,我就引导学生探索、追究、想象、更全面深刻的探究学习课文内容,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在结尾处写道:狼掉到陷阱里,小羊也走了,我引导学生想想狼掉在陷阱里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写一篇《在陷阱里的狼》的文章。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实践中我们应多抓住课文的结尾进行再造和想象,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兴趣的好方式,也是让我们语文教学出彩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探寻[J].考试周刊,2018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主体;兴趣;促进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化教为导真正获得实惠的对象。提质量,抓效能,实际就是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语文教育。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他们学有兴趣的原因。然而,它既是过去学习的产物,又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兴趣的迅速形成,大体分成三个阶段,即有趣阶段(源于好奇心,求知欲)。二是乐趣阶段,该阶段是在有趣阶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的特殊爱好;三是志趣阶段。其与理想和未来目标联系起来,甚至终生不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患了一种重病——分析病,也就是把一篇本来就优美而精彩的课文,经过重三迭四的繁琐不堪的分析,使课文肢解,变得支离破碎味如嚼蜡了,导致许多儿童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此。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近几年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也就需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新课导入、课中讲读、课堂结束阶段,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兴趣,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利用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成功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是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有效举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一是直观演示。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幻灯片等的直接原因。通过观察演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如《长城》一课,我先出示两幅挂图,然后提问,这两幅图都画的是什么?并比较这两幅图,你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图1是远景图,是俯视,图2是近景图,是平视)。在学生回答了两个观测点不同之后,我们就可鼓励学生描绘这幅图的特点,看谁说得更准确,然后打开课文从而直入重点,导入新课。
二是情感激发。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课文,学习这类的课文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祖国优美丰富的语言。对这样的课文,我选用语言优美,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开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这样教学的:“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疯狂地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同学们,当我们的祖国母亲无情的受到敌人的践踏和侵略时,当我们的尊严受到践踏时,我们还能坐着不理吗?如此导入新课,自然学生情感满满。
二、课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抓对比比例句。其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对比句或比喻句,我们应尽力抓住。一来可培养参与兴趣,二来可促进学生思维训练。我们知道,兴趣产生的最大根源在于学习过程本身,参与性就是兴趣,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肯定或成功,对产生更大的兴趣,就成为现实。如《开国大典》教学中就有比较两组句子,我们可抓住进行比较。
①他们清早来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②三十万人的目光一起投向(朝着)主席台。
引导学生比较“直奔”和“走向”,“投向”和“朝着”谁更最正确。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体会二者的区别,就可感悟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学中,我们又可利用学生好奇、喜欢参与特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每个学生想出一个与“直奔”和“投向”意思相近的词选,错了不要紧,说错了不要紧,最大的错误是不选。接着学生七嘴八舌的举了许多出来,然后又请学生自己比较鉴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教学首先要诱导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意趣,课文中有着很多内容为自学部分,经过启迪往往引起强烈兴趣,如教学《做风车的故事》时,我适时的抓住很平常的句子教学,并进行诱发:“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在什么时候脸会发红?课文中的牛顿为什么会脸红,只是害羞吗?”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并开展讨论,有的说牛顿说不出风车飞转的道理,羞得满脸通红;也有的说,同学们把牛顿心爱的风车摔坏了,有的人说牛顿脸红也有生气的原因,有的说他是生自己的气,心里难受极了。正是教师重新设计教材,在不经意的一处设问,就激发了学生这样高涨的学习兴趣。
教给方法,从成功体验中巩固兴趣。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自学思考要有一个方法。要到实践才能使学生把握要领,举一反三,真正获得知识本领,获得阅读的基本技能,容易产生成功体验,巩固学习兴趣,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重点指导第一小节,然后归纳这节的学习方法,并要求学生运用第1节的方法自学,其余部分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对学习语文感到学习轻松。
三、结尾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兴趣
语文课要取得成功,开头或中间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结尾,要给学生留下继续探究的兴趣。有些课文结尾往往余味很浓,或给人力量。或令人思考,我就引导学生探索、追究、想象、更全面深刻的探究学习课文内容,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在结尾处写道:狼掉到陷阱里,小羊也走了,我引导学生想想狼掉在陷阱里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写一篇《在陷阱里的狼》的文章。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实践中我们应多抓住课文的结尾进行再造和想象,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兴趣的好方式,也是让我们语文教学出彩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探寻[J].考试周刊,2018年。
- 【发布时间】2020/12/5 22:23:12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