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在全面倡导“五育并举”的当下,我们应将提效增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作为培养创造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能否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事关整个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而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通过它可以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新成果。因而,它是智慧活动的高级阶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扎实的基础教育是创新的前提
学生以学为本,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领会基本原理,才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因此,无“知”便无用,更无以创新。扎实的知识是形成创造力的前提。这里所指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而获得的“活”的知识。学以致用是创新人才的最起码的要求,把所学方法、原理恰当的灵活的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之中,才会有创新。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甲所行的路程+乙所行的的路程等于总路程”后,有同学提出说:“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是学生在熟练掌握“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的基础上,知识升华而得出的关系。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遨游,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会有所创新。
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温床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根据教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启发性语言,灵活的教学设计,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刺激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促使其向多极化方面发展,如右图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设问:你仔细观察,认为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多少该怎样求?提问甲学生,甲学生回答:圆面积减去正方形面积,就是所求图形的面积。抓住时机再问:你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甲学生说:“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是问题的关键。”“会求吗?”学生甲沉思片刻摇摇头,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要是我们给这个正方形添上另一条对角线,会发生什么呢?”添上对角线后甲学生还是回答不上,这时使用激励性语言:“你暂时没回答好不要紧,先坐下听一听其他同学怎样说的,行吗?”此时甲自认为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尚为成功者,对问题的思考仍会继续。
三、抓住问题的关键,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宜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直接向学生陈述知识或传递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认知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独立思考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惑,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引起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次,要以辩促思。课堂集体讨论和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头脑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四、教会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要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找出不同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各种解乏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他们各自的特点,还要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在多种解法中择优,找出最佳的思考途径和最简捷的解题方法。这不仅使学生加深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找出简捷的思考方法和解题途径,还可以促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正确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特别是利用题组来训练解题的方法,把握解题的核心问题,熟练解题技巧,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除此之外,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我们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他们思维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思维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宽广,方法也越来越灵活。
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造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我们只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与求高质量的数学教学相融合,才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成为他们发展数学素养的美好契机。
参考文献:
[1]张铎,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作为培养创造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能否正确的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事关整个教育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而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通过它可以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新成果。因而,它是智慧活动的高级阶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扎实的基础教育是创新的前提
学生以学为本,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领会基本原理,才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因此,无“知”便无用,更无以创新。扎实的知识是形成创造力的前提。这里所指的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而获得的“活”的知识。学以致用是创新人才的最起码的要求,把所学方法、原理恰当的灵活的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之中,才会有创新。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甲所行的路程+乙所行的的路程等于总路程”后,有同学提出说:“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这是学生在熟练掌握“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的基础上,知识升华而得出的关系。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知识体系中遨游,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会有所创新。
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温床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固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不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根据教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启发性语言,灵活的教学设计,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刺激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促使其向多极化方面发展,如右图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设问:你仔细观察,认为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多少该怎样求?提问甲学生,甲学生回答:圆面积减去正方形面积,就是所求图形的面积。抓住时机再问:你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甲学生说:“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是问题的关键。”“会求吗?”学生甲沉思片刻摇摇头,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要是我们给这个正方形添上另一条对角线,会发生什么呢?”添上对角线后甲学生还是回答不上,这时使用激励性语言:“你暂时没回答好不要紧,先坐下听一听其他同学怎样说的,行吗?”此时甲自认为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尚为成功者,对问题的思考仍会继续。
三、抓住问题的关键,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宜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要直接向学生陈述知识或传递知识,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得出结论,认知真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独立思考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惑,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引起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次,要以辩促思。课堂集体讨论和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头脑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四、教会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要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找出不同的解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解法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各种解乏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他们各自的特点,还要比较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在多种解法中择优,找出最佳的思考途径和最简捷的解题方法。这不仅使学生加深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找出简捷的思考方法和解题途径,还可以促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正确运用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遇到问题要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特别是利用题组来训练解题的方法,把握解题的核心问题,熟练解题技巧,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除此之外,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我们不但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他们思维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思维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宽广,方法也越来越灵活。
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造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我们只有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与求高质量的数学教学相融合,才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成为他们发展数学素养的美好契机。
参考文献:
[1]张铎,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
- 【发布时间】2020/12/5 22:27:31
- 【点击频次】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