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探索的主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对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一、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如经常提出“这道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怎样的,要求的未知条件是怎样的”,“如何应用条件来推出或求出结果”。同时根据其具体问题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和让学生寻找答题思路等形式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如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你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还有更简便或其他方法吗”等问题。并且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比较﹑归纳﹑发现。自己得出结论。
二、改革课堂教学,加强教法学法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要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教法、学法上展开更细致的研究。作为教师在研究教法、指导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材中的细微之处,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进行教学。在《10的认识》一课中,我注意比较“十”和“10”的异同,而这往往是被忽略的细小知识。这节课中的主题画蕴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学具找出10的组成后,我安排学生从不同角度找主题画中隐藏着的10的组成,训练学生用三句话来表述,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今后教学应有题作好准备。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四、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五、引导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但要具有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的效用,更应达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例如第七册在学完行程问题之后,根据书中的※号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列式明理”思维训练活动课。题目是:“一辆汽车和一辆拖拉机同时从甲城出发开往乙城,汽车每小时行49千米,拖拉机每小时行35千米,出发6小时后,汽车先到达乙城。再过几小时,拖拖机才能到达乙城?”在解答之前,老师有意列出与题意有关的七个算式(略),让学生根据题意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逐步解释算式的含义。如49×6表示什么?35×6表示什么?49-35表示什么?……再综合出解答此题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之后,进一步提出“如果汽车到达乙城后停留1小时,再返回甲城,他们在离乙城多远的地方相遇?”同时又列出三个不同的算式(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说出每一步的含义,再选出最佳的解答方法。经常进行这样“列式明理”的找依据训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六、鼓励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小学数学活动课指导》一书中设计的“小明家有一张书桌,他要找一块桌面布铺上,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花布,但都比桌面小一些,小明想了想终于找到了方法。他用剪刀在布上齐剪了一刀,就拼成了稍大于桌面的正方形花布,你知道小明是怎样剪的吗?”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片,启发学生剪剪拼拼,通过比划操作,很快发现了只要沿着对角线把两个正方形各剪一刀便能将剪开的四块小三角形拼成一个较大正方形。又如五年级《试试你的创造力》数学活动课,目的是动手剪剪拼拼,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沿直径(或半径),对折4次,剪开,把圆纸片平均分成16份,这16份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除了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行和长方形之外,还能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和近似的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仅掌握了两种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新方式,还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来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化教育是我们当代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大胆创新,才能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余胜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践[J];科技信息;2009年28期
[2]刘福林,宋乃庆;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10期
[3]中吾;简讯[J];江苏教育;1997年10期
[4]严义坪;“素质”与“应试”[J];北京观察;1998年0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在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对这个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一、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如经常提出“这道题给出的已知条件是怎样的,要求的未知条件是怎样的”,“如何应用条件来推出或求出结果”。同时根据其具体问题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和让学生寻找答题思路等形式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如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你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还有更简便或其他方法吗”等问题。并且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比较﹑归纳﹑发现。自己得出结论。
二、改革课堂教学,加强教法学法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要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在教法、学法上展开更细致的研究。作为教师在研究教法、指导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材中的细微之处,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进行教学。在《10的认识》一课中,我注意比较“十”和“10”的异同,而这往往是被忽略的细小知识。这节课中的主题画蕴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学具找出10的组成后,我安排学生从不同角度找主题画中隐藏着的10的组成,训练学生用三句话来表述,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为今后教学应有题作好准备。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四、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五、引导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但要具有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的效用,更应达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例如第七册在学完行程问题之后,根据书中的※号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列式明理”思维训练活动课。题目是:“一辆汽车和一辆拖拉机同时从甲城出发开往乙城,汽车每小时行49千米,拖拉机每小时行35千米,出发6小时后,汽车先到达乙城。再过几小时,拖拖机才能到达乙城?”在解答之前,老师有意列出与题意有关的七个算式(略),让学生根据题意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逐步解释算式的含义。如49×6表示什么?35×6表示什么?49-35表示什么?……再综合出解答此题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之后,进一步提出“如果汽车到达乙城后停留1小时,再返回甲城,他们在离乙城多远的地方相遇?”同时又列出三个不同的算式(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说出每一步的含义,再选出最佳的解答方法。经常进行这样“列式明理”的找依据训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六、鼓励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活动课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小学数学活动课指导》一书中设计的“小明家有一张书桌,他要找一块桌面布铺上,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两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花布,但都比桌面小一些,小明想了想终于找到了方法。他用剪刀在布上齐剪了一刀,就拼成了稍大于桌面的正方形花布,你知道小明是怎样剪的吗?”教师让学生准备好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片,启发学生剪剪拼拼,通过比划操作,很快发现了只要沿着对角线把两个正方形各剪一刀便能将剪开的四块小三角形拼成一个较大正方形。又如五年级《试试你的创造力》数学活动课,目的是动手剪剪拼拼,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空间观念。教师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沿直径(或半径),对折4次,剪开,把圆纸片平均分成16份,这16份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除了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行和长方形之外,还能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和近似的梯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仅掌握了两种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新方式,还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来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化教育是我们当代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大胆创新,才能使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余胜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践[J];科技信息;2009年28期
[2]刘福林,宋乃庆;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10期
[3]中吾;简讯[J];江苏教育;1997年10期
[4]严义坪;“素质”与“应试”[J];北京观察;1998年05期
- 【发布时间】2021/1/6 10:10:07
- 【点击频次】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