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淡淡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 黄汉梅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行为习惯教育十分重要。行为习惯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文章基于对现实教育状况的研究阐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内容,探究培育幼儿良好安全意识、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学习习惯的有效方式,为幼儿教师提升教育效率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个人的发展,为个人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幼儿尚未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行为习惯教育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然而,当前幼儿园的行为习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幼儿教师应加强对现实教育状况的研究,提出更具科学性的教育方案,增强行为习惯教育的效果。
  一、培育幼儿良好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要义,幼儿健康成长首先基于安全成长。幼儿身心年龄小,由于缺乏生活体验,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认知不全面,对危险的临近难以察觉,缺乏主动防范的意识。正因如此,幼儿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大,培育他们良好的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和教师都是培育幼儿安全意识的主要指导者,教师作为具备专业教育能力的个体,更应当在培育幼儿安全意识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使幼儿明确危险与安全的内涵,具体到各类生活现象判断事物是否安全。同时,教师要使幼儿明白如何将危险的事物转化为安全的事物,如用沾满水的手碰电源开关是危险的,因此要把手擦干才安全;向他人递剪刀是危险的,因而要将尖锐的一边握在掌心等。其次,教师必须重视学校教育中的安全教育,发挥安全教育课堂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已有教学条件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幼儿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安全知识。最后,教师要培育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幼儿学会判断险情,思考如何转危为安、化解险情,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再次,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安全,还要关注公共卫生安全。如今,社会中依然存在不顾公共安全,随地乱扔垃圾、吐痰的人,教师需以这些人为反面教材实施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培育幼儿良好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二、培育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应当做到不挑食,在进食时尽量吃多种食物,定时按量进食,少吃零食。如今,许多幼儿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家长对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加重视,幼儿在进食时通常会看电视、玩玩具,这可能导致幼儿消化不良或产生进食危险。在健康生活理念下,教师应重视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育,提升幼儿饮食的营养性,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为提升教育效果,教师可从意识层面提升幼儿对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视。如向幼儿介绍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向幼儿普及世界粮食现状,使他们意识到粮食来之不易,从而形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在生活中践行光盘理念。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家长在家中向幼儿介绍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当幼儿出现挑食问题时,家长的介绍能提升幼儿对部分事物的兴趣,削弱他们厌恶的情感,从而纠正幼儿厌食的行为。
  三、培育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近年来,幼儿的睡眠习惯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家长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在电子产品逐渐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幼儿的夜间娱乐项目增多,一旦家长、教师放松管理,幼儿便会打破日常作息规律,养成熬夜的坏习惯。由于熬夜造成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困扰着许多幼儿及其家长。在这一背景下,幼儿教师应不断对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培育,如幼儿在学校午休时,教师应加强纪律管理,引导幼儿尽快入睡。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以睡前故事等事物代替电子产品,促成幼儿的高质量睡眠。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和幼儿的联系最为密切。然而,部分家长自身尚未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甚至在家中熬夜影响孩子休息。幼儿在无形中受到家长的影响,作息变得不规律。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在家长会、线上讨论会等场合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向家长阐述示范效应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幼儿家长认识到自身在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睡眠习惯过程中的作用,自觉纠正错误行为,行为习惯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教师还可鼓励家长在班级中分享自己养成良好作息的经验、成果,给其他学生家长以鼓励、启发。幼儿竞争意识强,强烈的胜负欲会促使他们与其它小伙伴竞争,幼儿之间形成督促作用,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便指日可待。
  四、培育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的日常学习频率较低,但培育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依然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前,部分幼儿受到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做作业时自律性不强,出现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听音乐的问题。幼儿受限于所处的发展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旦出现外部干扰因素,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教师应从幼儿的个性化因素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部分幼儿喜欢听音乐,为纠正他们边做作业便听音乐的坏习惯,教师可要求他们先做作业,做完作业便可享受十分钟美妙的音乐。这种激励式的教育方法相较管理式的教育方法更加有效,幼儿的配合度也更高。再如,幼儿写字、看书的姿势不正确,直接影响身体发育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在班级内制定管理制度,培育幼儿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幼儿会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教师还可通过小游戏的形式进行习惯教育,如要求幼儿每天规范地坐立十分钟,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良好坐姿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将幼儿身姿的变化记录下来整理成小视频,幼儿观看自身习惯养成的阶段性成果,主动配合的积极性更高。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需加强对行为习惯教育的规划,通过阶段性的成果激励幼儿坚持良好习惯。教师还要寻求与幼儿家长的合作,以家校共育的形式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虹霞.如何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J].学周刊,2020,(30):173-174. 
  [2]赵迎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0):35.
  [3]张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2020,17(35):253.
  [4]李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刍议[J].文学教育(下),2020,(7):175.
  • 【发布时间】2021/1/6 10:13:41
  • 【点击频次】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