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感培养

 

【作者】 罗雪华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发展学生语感,既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性质对教学的要求。作为实践者的我们,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搭建多种实践运用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让学生语感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注重
  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直接、迅速的感受领悟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具有很强的经验性。这种对语言文字经验的形成,从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知道,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体验、练习,熟能生巧。只有这种经历的反复进行,学生才能不自觉地使用我们先前所熟练掌握的东西。因此,培养学生语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打持久战,教师必须具有这样的实践心理。虽然在小学语文担当奠基义务很多,教学应试压力很大,但还是需要以语感培养为着力点。不然,新课标的“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明确要求难以达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就需要教师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体验,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习得语法规则,从而让学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一、创设语感培养情境
  语感是种感悟力,而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自由度,促进语感的活跃。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指出,培养语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反复与语言文字接触的过程。这是培养语感的前提,也是关键,没有充分地接触,对语言构成的相关规则是难以掌握的。在小学阶段,教师不可能把如此抽象的语言学、语法学等法则授予学生,只有让学生在反复接触中去感受、去体会。因此,搭设语感培养情境是培养的先决条件。实践中,我们要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们可运用多媒体呈现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解说,让学生在草原“美”的刺激下,不自觉地受到情感熏染,激发想要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就很快进入了情境,为语感培养就奠定了良好的兴趣支撑。
  二、引导学生放开想象
  语言文字表述的形象性需要合理想象,离开了想象的语言文字是空洞的,不表任何情和意。正如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文所言,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对情感的表现,是想象性活动:“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特别是文本中蕴藏的形象与情感,它们无声无形,看不到、听不着,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想象,那潜于字里行间的这些东西就不会从文字符号中呈现出来,只有通过我信合理想象,文字的形象才能立起来、思想才能站出来、情感才能溢出来。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放开想象,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才能从字行间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情怀。
  三、在朗读中理解文本
  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知道,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实现此目的,就必须对文章中的词句有着大致或准确理解。这种理解不是直接找工具书进行,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充分地读,似出“吾之口”,象是“我之意”。只有这样,达到熟读理解效果,并形成一种习惯和方法。久而久之,学生读的兴趣就能得到有效培养,对文本理解也就不对工具书产生依赖,而做到自觉地多读。这当中积累的语言应用经历,就变成一种语感。
  四、经常开展句式练习
  语感是一种能力,没有反复的实践,就难以形成。从其形成过程来看,语感的获得离不开语言应用规则的蓄意学习,只有反复的对规则的练习、总结形成经验,并在实践中碰壁和纠偏,才能产生这感悟力。而开展句式训练,就是把语言学、语法学的各种规则通过变式句呈现出来,让学生从揣摩中去感受语言文字,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也就是说,开展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为良好语感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准备。
  总之,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实践。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弃“教以应试”的不良做法,而应根据能力形成的规律给予实践机会,搭建运用平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去积累语言实践的经历。在小学这个特定阶段,我们才能真正担当起奠基义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参考文献:
  [1]张武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初探[J].现代语文,2019年。
  • 【发布时间】2021/1/6 10:15:30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