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

 

【作者】 曹宇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香山民族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历史教学目标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历史课堂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被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所取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落实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去探索和发掘。
  关键词:课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虽然新课改后教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也做出了很多改变,但是一些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依旧没有起色。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偏科现象,九门功课同步进行更容易让学生偏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有了选择心理,根据目前的学科特点来说,很多学生会偏向理科,觉得文科特别是初中历史枯燥无味,没有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培养学生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探讨。
  一、准确设定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就可以让课堂教学拥有明确的方向,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通常由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组成。教师在目标设置时不能厚此薄彼,要系统设置。比如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其进行分层,运用几种方式开展教学,思考在教学时如何提问、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怎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问题。
  二、在课堂中侧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阐释,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凭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举例来说,学习《秦统一中国》和《秦末农民大起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往来的逐步密切,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向往统一;(2)与其他六国相比,秦国国力强盛;(3)秦始皇自身具有过人的才智,精通谋略,这为之后他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统一之后,由于暴政的施行,刘邦、项羽借机推翻秦王朝。然而项羽做出了和历史发展趋势相悖的行为,实施分封制,而刘邦则采取顺应历史潮流的行为,轻易击败项羽。因此,在顺应历史潮流的背景下,只有充分考虑到民众的要求,才能实现长久的统治。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加强史料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在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对史料的研究、分析和判断能力,历史是建立在对史料的发掘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历史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相关的史料文献,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素养。史料分为真实史料和虚假史料,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真实性进行辨别的能力,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四、爱国情怀是历史学科学习的使命
  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对民族的历史与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学课堂的教学来讲,知识传授和情怀培养应当并重。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同时也是国家砥砺前行的动力。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过辉煌、有过困难也有过耻辱。而当前这个时代中,很多事物都在快速改变,在爱国情怀的培养下就是要让后人不要忘本,不要忘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正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让中国在国际的政治舞台上大放光彩,让中国得到全球的认可,可以说爱国情怀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
  五、注重历史叙事完整性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现行的历史教材限于篇幅设计及考纲要求,对于一些历史知识的叙述只选取了某一个历史片段,教材内容也是由多个历史片段拼接而成,这样做的优点是让学生准确、直接地掌握考试所要求的内容,对教材学习的直观性比较强。但弊端是学生无法把握整个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和联系性。例如,在上人民版教材《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在1933年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谈到了调节劳资关系,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利。在1935年和1938年颁布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中又谈到了调节劳资关系和保护了劳工权利。这两个措施均提到了对劳工权利的保护,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性?”的确,书中确实没有解释他们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或联系性。我们通过资料查阅可以得知,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约束和监督来维护工人的权利,以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在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却判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但该项法案所倡导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工人纷纷依靠工会等组织进行斗争来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在《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判违宪之后,保护劳工权益的立法并没有停滞下来,在随后的几年中,一些操作性更强的劳工权益保护法规被相继制定出来。再加上《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关于劳资关系的条款不够明确,又没有强有力的机构保证其实施,工人的很多权利得不到保障,在此背景下美国出台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如果没有这些完整的历史叙事做支撑,教师很难解释上述学生的质疑。那本节课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何谈呢?因此,完整的历史叙事对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光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历史这一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任何一门学科就可以单独完成的,而应是每门学科站在各自的学科角度,各有侧重、共同培养。通过不同的学科建构,殊途同归,共同完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所以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狭隘的学科界限,破除学科壁垒,各学科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通过学科之间的通力协作,让历史学科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的构建,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的灵魂,搭建好灵魂的落脚点,创新教学情境,优化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养育核心素养。这些是我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探索,我们深知路漫漫,探究永无止境,希望专家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 【发布时间】2021/1/6 10:17:00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