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作者】 阳冬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和平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其教学思维和策略开始发生转变,开始逐渐为学生创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其侧重点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而不仅仅局限于应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需要深入探析和研究,进而改良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地位,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也关系到学生各项数学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计算不是很喜欢,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教学的实际效率。为了改善当前的计算教学状态,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导入计算教学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二、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
  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节课中,23+31=,可以允许学生采用多种的计算方法,可用23+30=53,53+1=54;也可以用20+30=50,
3+1=4,50+4=54;还可用竖式计算等等方法,只要学生能想出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就可允许他们用,等他们用了以后他们会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在后面的32+39=中,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此外,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计算方法多样化需要优化,需要适时优化。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在教学时我是采用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化进行教学。新理念下提倡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体的、积极的、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的知识才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发现的我都决定不包办代办,把自己定位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的自立性、创造性。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这样学生的参与面就广。
  三、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除了计算技巧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点的巩固之外,还需要加强数学的实践应用能力锻炼,这就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计算问题,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究,能够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转变学生对于数学的观念,以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让生活成为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的一部分,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总结经验,获取知识,学会如何应用数学计算能力,进而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决定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日常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认真看题,保证数字抄写的正确,这是保证计算效率的前提;认真思考,不要一拿到题就算,而应该先审题,先思考,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动笔;认真计算,书写规整,尤其是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等,集中精力,条理清晰,不争不抢;认真检查,计算完之后认真验算、改错,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统一办法,统一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能力在学生的终生发展中都有很大的影响。老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可以从大量的计算中寻找到计算的规律,进而深化对计算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再通过多元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此外,老师不可以局限于一点点的计算成果,还要依据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优化和创新,使学生在创新的教学形式之中,更善于学习和计算,使其朝着正确的计算道路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实际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发挥出积极作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需要引起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及时调整自身教育教学方法予以针对性解决。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予以更好的指导教学。
  • 【发布时间】2021/1/6 10:17:26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