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兰亭集序》的序言价值

 

【作者】 谭少江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作,是“天下第一行书”,这是家喻户晓的。然而,因其书法盖世,人们几乎忽略它作为一篇序文,就算是课堂上的教学,人们也是仅从它的思想角度去分析,没有从序言的形式进行分析。其实,从序言的形式和功用的角度看,《兰亭集序》是一篇标准的序文,它交代了诗集的写作背景,暗含了诗集的无为遁世的思想,凸显了作者犀利的批判,这都是序言的要素。
  关键词:序言;价值;功用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与四十二个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过修禊日,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他们流觞于曲水旁边,属客赋诗,抒发各自的理想抱负。最后收集到三十七首诗,抄录成集,由王羲之写序文。可见《兰亭集序》是一篇“代序”。“代序文”虽然写作灵活,但也有一般的规律,大多介绍了作品的写作经过,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评判。王羲之就是按序文的格式来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评判三十七首诗,批判写诗的文人雅士的避时思想,催促他们上进的典型序文。然而人们要么只研究《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的一面,要么只研究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没有把本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是为当时的文人雅士所写的三十七首诗思想而设计的序文,也就是说,王羲之是见到三十七首诗的思想和艺术后,发了感慨而写的序文,不是参加修禊日的见闻而发的感慨。本论文就是从序文的角度去赏析《兰亭集序》思想和艺术特色,下面进行浅析,与大家共勉。
  一、对三十七首诗描写修禊日美景和宴会之乐的肯定
  王羲之在兰亭收集到的三十七首诗,具体的内容很难找到,但整体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兰亭集序》的开头了解到。按照序文的惯例,开头要介绍作品的写作过程和大致内容,而《兰亭集序》的开头,就是点名了时间、地点、参加宴会的人物“群贤”,还点出“修禊”活动现场的景物,崇山、茂林、修竹、清流、阳光和人的活动“流觞曲水”。明显的,这是针对三十七首诗的内容而说的,也就是诗集记得就是这些内容,这绝不是王羲之的思想游离于诗集之外而有感而发,相信王羲之知道序文怎么写。但序文是带有感情的评判,王羲之写的如此优美,后面还加了“信可乐也”,可见他对诗集里描写山水美景、宴饮之乐持肯定的一面。
  二、对诗中只记纵情风景和宴会之乐的不满
  王羲之收到三十七首诗,诗里的内容总是谈风景的优美和宴饮之乐,他没有否认人性娱乐的一面,但他认为一味的专注于此,是不可取的,应该改掉。表现在他点的时间——永和九年,那时是东晋穆帝时期,士太夫被打压,王羲之也深知当时文人雅士的不易,所以有一种无奈的肯定。但是后面他点到诗集作品里的内容,全部是怎么欣赏美景,怎么享受宴会,没有谈及个人的远大志向,没有谈到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没有谈及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也就是没有谈及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王羲之感慨时代的不公,也对参加“修禊”活动的“群贤”过分的消沉表示不满。他后面加的“信可乐也”一句话,其中的“信”,和下文内容不匹配,可见这个“信”是在半肯定与不可定之间,是王羲之感情转折的词。也就是王羲之对这些单纯的游乐诗文的不满。
  三、对诗中表现士大夫无为思想观念的批判
  《兰亭集序》的第三段,我们给学生讲解时,我们总是说“作者写两种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一动一静;一个严谨庄重,一个不受拘束。然后在此基础上阐发了一系列的人生哲理”。其理由依据是“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得知是两种人的态度;“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些话告诉我们生命有限,人生苦短,我们要趁机做事的道理。这样理解实际上是片面的,从序文来说,王羲之不可能抛开诗集本身不管而单纯讲这些道理,这些道理实际上是针对诗集的内容和当时写诗的文人雅士的秃废思想而说的。
  当时的整个士大夫群体崇尚老庄思想,大谈玄学,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在兰亭跟王羲之过“修禊日”的“群贤”也不例外,证据就在收到的三十七首诗都表现这些思想。于是作者在作序中批判了他们,顺便对整个社会讲了一大串的道理。他认为当时士大夫们都秃废,人浮于事,不把握人生,让时间白白溜走。他认为“群贤”们虽然性格不一样“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是思想一样,不思进取,人浮于事。对于“人之相与”刚开始时十分热情,“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而相处时不是把“怀抱”付之于行动,而是“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结果“暂得于己,快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对事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也就是对事情也无动于衷。没有志气,“向之所欣,已为陈迹”,过去立下的志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心中总没有感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最后王羲之对他们白白浪费时间,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发出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长寿短命是天定的,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能掌控的是现在,而这帮秃废的“群贤”让生命“终期于尽”——最后归结于消灭。于是他提了个反问,实际是号召“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也就是人生死是大事,不要这样虚度人生。顺便过度到下一段的对生死的看法。
  四、对写诗的文人雅士没有正确对待生死批判
  王羲之写最后一段,实际上是对前面的进一步(下转第54页)(上接第55页)深化,他的对象也还是指诗集内容和当时写诗的文人雅士,从“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可以看出王羲之不是简单由宴会和风景发出对人生的思考。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何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这句话是王羲之对当时士大夫“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的言行的进一步不满而提出的希望。就是希望士大夫们要向古人学习——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积极入世,济救苍生,常感叹人生苦短,时光流逝,孔子曾经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王羲之认为他的思想和古人是“若合一契”,并感叹当时的士大夫怎么没有,而是“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感叹那时,也寄希望于以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是对“每揽昔人兴感之由”的思维承接,又是对当时的士大夫们“终期于尽”,让时间白白溜走的不满,也就是直接指出:时下士大夫信老庄的无为思想是不对的,象庄周一样把生死长寿短命看做一样是不对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是一样,是前句的思维承接,是对前文“生死亦大矣”补充解释,不管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苦短,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大事的感慨。者就说明两个道理,一是“一死生”、“齐彭殇”的理论错误;一个是活着不做事,碌碌无为是错误的。
  最后王羲之直接指出他对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评价是中肯客观的,他肯定的说“录其所所述,虽世殊世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也就是时代在变化,但对各位所写的诗文内容,只记娱乐性的,而人生抱着虚无的思想,碌碌而过,保证也认为不对。王羲之认为后人对他的正确看法而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他说“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确实有如王羲之所料,他的序文成了“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的标杆,名垂千古,这是他与众秃废“贤者”的不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他的序文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精神,也与他的书法名垂千古。
  五、对与会贤者的提出的希望
  序文的批判是比较客观的,有批评,也有提出希望。比如诗集对贤者的寄情山水,享受人生之乐,王羲之说“信可乐也”,包含肯定的语气。又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一个反问,其实有请求提出倡议和希望,望士大夫们看大生死。这些都是王羲之对“群贤”的告诫和寄托,是序文的作者对诗集作者和读者的负责表现。
  总之,我们欣赏或教学《兰亭集序》时,不要丢开它的序文价值,而是要欣赏其书法价值、思想价值和序文价值,只有三位一体,赏析《兰亭集序》才是全面的。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043号
  [2]高中《鼎尖教案》必修?,延边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1/1/6 10:18:22
  • 【点击频次】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