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 杨美新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含山村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和识字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有一定难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能力是最基础的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观念,因势利导,采用多样化式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真正的阅读,是小读者们能够从字里行间中感知和理解到书本中全部的情感意志和心理活动,把握所描绘的事物和想要表达的意义。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的阅读能力和习惯都不一样。人们在小时养成的阅读习惯往往伴随一生。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的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要教学过程中,注重农村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起始点,可以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感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能巩固洞句知识?也能加强学生对语文写作能力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段落词句,感悟文章内涵,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阅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学生在阅读文章中重城段落“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缺块?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的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时,反复阅读“五光十色”“瑰丽”和其他颜色形状的词汇可以感受到画面的丰富,产生对西沙群岛美妙景色的向往和兴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朗读和理解原文。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更快语文成绩更优异。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不怕读错字,鼓励学生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认字量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阅读过程的流畅性,而识字的数量和速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年龄小,容易因为怕读错字而缺乏自信,教师应该给与大量的鼓励,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识读一体”的方式,边阅读边识字,字词不相离,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及时更正,让学生不在错误上浪费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边读边识字,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记得更快记得更牢固,每一个字的阅读都能让学生加强印象,对内容理解的更透彻。
  (二)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
  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2.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
  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性非常重要。有了兴趣,阅读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阅读的过程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成为一种享受。
  3.灵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只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注重课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学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式。通过有吸引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学延伸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理解能力,从而能够对所阅读的文章有客观的认知,将获得的知识和感受运用到其他的学科。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疲惫和开小差的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通过游戏类的分角色朗读,配合肢体语言的表演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展现自我同时也调节学习过程的乏味感。教师还可以开展词句的知识竞赛、朗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在阅读上,对整个教学质星的提高都有帮助。课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故事续编等趣味性的作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对于阅读理解来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末,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和植物园,让学生将实物与课本中的描写事物的语句进行对比。学生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接触,也就会对阅读产生新的感悟教师也就完成了教学实践的延伸。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提高,是学好语文的体现。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相结合,尤其是课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同时完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很多,作为老师,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开创新思维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 【发布时间】2021/1/6 10:22:34
  • 【点击频次】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