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点四要素
【关键词】 ;
【正文】 初中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处于重要地位,如何学习好语文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如何确定精准的学习目标,是语文教师要面对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般来说,学习目标包括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笔者要谈的,是具体的课时目标。为了明确起见,笔者引入“教学点”这一说法,用来代指一节课中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要达到的具体的课时目标,重点是知识与能力目标。那么,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有哪些教学点可以选择?哪些教学点应该抛弃?对教学点取舍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点的选择,必须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充分关注学情,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关注教材提示,关注课堂容量。
一、关注学情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要点,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导致本应双边互动的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呈现出“满堂灌”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忽视学情,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具体体现为选择的教学点不恰当,从而导致教学没有针对性。评价一堂课的标准,学术界多有争论。笔者比较赞同湖北省教科院蒋红森老师的看法:所有学生(个体和群体)在现有起点上是否实现了有差别的共同提高。因此,对于学情的考量,就成为每位语文教师设计与选择教学点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关注学情,一是关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知的是什么?模糊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二是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否巩固已知?能否厘清模糊?应该探究哪些未知,形成哪些新知?
二、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
教师和学生面对同一个文本,理解上有深浅之分,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基于这样的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一建议要求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对文本所包含的教学点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面对文本中的众多教学点,教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应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文本特点同时又最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点。
三、关注教材提示
统编教材在单元编写体例上,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并在每个单元前面设置了单元提示,在每篇教读课文前面设置了预习提示。单元提示分别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介绍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预习提示则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方向性的引导。教材的这两处提示,对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意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关注课堂容量
课堂容量要合理,这是语文教育界一致的看法。然而,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课堂容量过大”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不考虑学情,只求推进,不求实效;二是追求面面俱到,教学点过多过滥;三是对教学点缺乏从学年、学期、单元到课时的整体规划,前后重复。解决“课堂容量过大”的问题,教师既要从思想上摒弃“师为主体”的观念,还要在教学点的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通盘考量。有位教师执教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点:(1)字词的学习;(2)文学常识(作家、作品);(3)文章的写作背景;(4)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5)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6)品味文中蕴含着丰富意蕴的语言(炼字、炼词、炼句);(7)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8)抓住关键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9)分析文章末尾有关“菊花”描写的作用;(10)情景交融的手法;(1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该教师为这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点,属于比较典型的“面面俱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整堂课“大水漫灌”,重点并不突出,学生的学习也不深入。其实,前三个教学点可以作为预习目标,让学生课前解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是一个前后关联性极强的整体,有些教学点属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必在这里重复;有些教学点在后面的课文中更为典型,可以组织学生随后学习。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本着“有的放矢、通盘考量”的原则,深研《秋天的怀念》这一文本的特点,根据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点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1)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2)品味蕴含着丰富意蕴的语言(炼字、炼词、炼句);(3)抓住关键句,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4)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教学点的选择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必备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靶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师在选择教学点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学情、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提示和课堂容量这四个要素。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精准无误,教师的组织、引导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优质高效。
综上所述,教学点选择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关注学情、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关注教材提示、关注课堂容量,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有利于我们对初中语文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一、关注学情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要点,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导致本应双边互动的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呈现出“满堂灌”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忽视学情,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组织课堂教学,具体体现为选择的教学点不恰当,从而导致教学没有针对性。评价一堂课的标准,学术界多有争论。笔者比较赞同湖北省教科院蒋红森老师的看法:所有学生(个体和群体)在现有起点上是否实现了有差别的共同提高。因此,对于学情的考量,就成为每位语文教师设计与选择教学点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关注学情,一是关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知的是什么?模糊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二是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否巩固已知?能否厘清模糊?应该探究哪些未知,形成哪些新知?
二、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
教师和学生面对同一个文本,理解上有深浅之分,层次上也有高低之别。基于这样的教学实际,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一建议要求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对文本所包含的教学点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面对文本中的众多教学点,教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应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文本特点同时又最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点。
三、关注教材提示
统编教材在单元编写体例上,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并在每个单元前面设置了单元提示,在每篇教读课文前面设置了预习提示。单元提示分别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方面,介绍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预习提示则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方向性的引导。教材的这两处提示,对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意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关注课堂容量
课堂容量要合理,这是语文教育界一致的看法。然而,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课堂容量过大”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不考虑学情,只求推进,不求实效;二是追求面面俱到,教学点过多过滥;三是对教学点缺乏从学年、学期、单元到课时的整体规划,前后重复。解决“课堂容量过大”的问题,教师既要从思想上摒弃“师为主体”的观念,还要在教学点的选择上做到有的放矢,通盘考量。有位教师执教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点:(1)字词的学习;(2)文学常识(作家、作品);(3)文章的写作背景;(4)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5)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6)品味文中蕴含着丰富意蕴的语言(炼字、炼词、炼句);(7)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8)抓住关键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9)分析文章末尾有关“菊花”描写的作用;(10)情景交融的手法;(11)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该教师为这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点,属于比较典型的“面面俱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整堂课“大水漫灌”,重点并不突出,学生的学习也不深入。其实,前三个教学点可以作为预习目标,让学生课前解决。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是一个前后关联性极强的整体,有些教学点属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必在这里重复;有些教学点在后面的课文中更为典型,可以组织学生随后学习。在45分钟的时间内,本着“有的放矢、通盘考量”的原则,深研《秋天的怀念》这一文本的特点,根据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点可以设计为以下几个:(1)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2)品味蕴含着丰富意蕴的语言(炼字、炼词、炼句);(3)抓住关键句,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4)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教学点的选择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必备环节,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靶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师在选择教学点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学情、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提示和课堂容量这四个要素。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精准无误,教师的组织、引导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优质高效。
综上所述,教学点选择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关注学情、关注文本的教学价值、关注教材提示、关注课堂容量,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有利于我们对初中语文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 【发布时间】2021/1/6 10:22:48
- 【点击频次】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