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摭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定位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注重从学习主体的需要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提出一些教学实践途径。
一、创设生动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时,如何让学生在这节课始终保持兴趣,在乐趣中学习呢?笔者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表示:今天,老师请了一些小鸟朋友,看看大家是否认识?学生的好奇心由此被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将教师原来准备好的小鸟图片找出来,并介绍一些小鸟的特点。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上台讲解自己知道的鸟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群鸟学艺》,学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思考,如:什么是群鸟?群鸟学艺,学得是什么“艺”?怎样才能真正学到“艺”?搞清楚这些问题后,不少学生可能志得意满,以为学习就是这样浅尝辄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在书上写写划划。果然,就会有学生发现问题:大家都在关注“群鸟”,为什么不思考一下“凤凰”的教学是否有问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果然,就有学生提出凤凰应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案。随后,大家达成共识,从“群鸟”的角度来说:只有虚心好学、认认真真,有耐心才能学习到真本领;从“凤凰”的角度来说: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三五成群,表演群鸟向凤凰学艺的情境。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兴趣满满,充满乐趣。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
在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十分注意到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也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其实教师的激励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的运用,诸如:眼神赞许、颔首、伸大拇指、微笑、抚摸学生的头等动作,也可用“你真行”、“真棒”、“好样的”等语言,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方式。
三、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和教学语言的恰当使用配合,创造出师生情感、兴趣、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旨在激起学生满腔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的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当然比一板一眼、一本正经的课堂氛围要好得多。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如学习课文《芦花荡》时,笔者引入《小兵张嘎》片尾曲,问大家是哪部电视剧的插曲?故事的主角小英雄生活在哪里?利用班班通多媒体播放白洋淀的风景,让学生发现: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然后话锋一转: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这样,学生自然对于新的一课充满期待,从而认真投入课堂学习状态之中。
四、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的美妙,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在朗读中活跃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场景,进行配乐朗读,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很快进入状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如分男生、女生朗读,表演课本剧朗读等。还可以引入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从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生活即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足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将生活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在春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期间将自己所见的春联、有趣的事情记下,然后在语文课堂上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总之,教师只要足够用心,笔者相信,每一堂语文课都会变得绘声绘色,将课堂气氛带“活”起来的,就一定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振村.关注“看云现象”[J].基础教育,2016(02).
[2] 孙文琴.尽享语文之美[J].山东教育,2017(10).
[3] 贺婷.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六组课文学习检测[J].金色少年,2019(12).
[4] 王晓惠.关于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几点思考[J].快乐阅读,2019(18).
[5] 李玲.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9(26).
- 【发布时间】2022/3/29 14:37:53
- 【点击频次】304